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016期——“移民中国”

[文/王暐(广州)]

 

从湖广地区迁移人口来“填”四川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前后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元末明初和公元1 6 7 1 年( 清康熙十年) 至公元1 7 7 6 年(乾隆四十一年)的100年间,后一次清政府共向四川盆地移入623万人。

 

成都洛带,三国蜀汉时建镇,有着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美称,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镇上客家人占了全镇人口总数的91%。古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一批晚清与民国风格的建筑群落,这些就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会馆群。目前洛带现存的建筑精美、独具特色的几大会馆有广东会馆、湖广会馆等。其中湖广会馆的殿廊彩绘观音故事壁画技艺精湛,为人称道的是会馆内无下水管道,但再大的

 

雨天也不会淌水漫延,是该馆一大奇迹。广东会馆是由梅县填四川的客家人集资兴建,又名南华宫,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它座北向南,主体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馆内石刻楹联条幅保存完好,联文取意及书法镌刻堪称上乘。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但为广东籍的客家人提供一个空间的上凝聚,也在情感上、精神上巩固了客家人原乡文化。在这里,完整地保留着客家民居、方言和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温习着过去。会馆也是乡土情结浓重的客家人的社交场所,他们在这里饮茶,访友,用客家话沟通,交流情感;同时还可以看到原乡的戏剧表演,参加对故乡神灵的祭祀活动,使得原籍文化香火不断,繁衍至今,这是属于他们各自的圈子。而在危难关头,会馆则将“壮我乡威”的职责担当起来,各地会馆内部互相帮扶、共御外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