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018期——“同济圈”

文/苏运升 设计/尤捷(上海)

 

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中,托马斯•弗(ThomasL. Friedman)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水平世界的未来。相对于等级化社的“垂直”,“水平世界”就是以往所说的“公平竞争环境”: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的壁垒已经消除,跨域合作与共赢成为共同的选择。弗里德曼给我们列举了起到推动作用“十大碾平机”: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个人电脑的崛起、Netscape浏览器的出现、工作程软件、开放源代码软件、外包、离岸业务、沃尔玛式“供应链”、内包(利用外部组织提供内部服务)、信息服务(Google革命),以随身的个人无线技术。尽管作者的乐观大于深刻,但是谁也不会承认:一个交流成本趋向于零、数十亿人正试图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的世界是史无前例的。而且,由此而造就的新的城市空间成长机制,正使得城市内的各区域空处于不断的变化和重构之中。

 

我们可以列举以下关于城市未来成长模式的构想:

 

1、全球城市(Global City)

通过全球信息密集活动中心的辐射作用,全球城市得以成形成,决定它的不是人口规模,而更多地偏向政治和经济。萨(Sassen)于1991年提出了全球城市假说,并认为这类城市存在以下特征:世界经济组织总部高度集中;金融和专业服务公司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主导部门;产业创新的发源地;新产品和新市场的聚集地。

 

2、区域城市(Regional City)

由贸易自由化、无管制的远程通信所带来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区域城市一方面是跨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大都市的郊区化。

 

3、国际金融中心(World Finacial Center)

资本的全球流动使得金融活动的关键落实到其物理空间上,即由各大金融机构的落地促成金融中心的形成,进而往全球城市演化。

 

4、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

全球化的另一个特征即在于信息的全球流动。信息城市是信息经济的集散地,弹性的生产机制使得资本生产得以重构并转型,咨询和信息业的流动特征使得城市与区域发生结构姓的重组。

 

5、网络城市(Network City)

随着快速交通与通讯的迅速发展,城市成为网络态路径上的联络节点,它们共同形成区域化的弹性交流环境,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渗透,进行重组、优化、垄断或分化。

 

6、电子农庄(Cyber-Farm)

因为互联网的作用,使得信息可以跨域地渗透,由此,在远离城市的郊区边缘,电子化的农庄以封闭的空间参与到虚拟世界的开放之中。

 

以上六种模式,可以供我们设想不太久远的未来,这样的未来,世界依旧“垂直”。因为真正的“水平”只有抽离政治、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地域等条件才能达成。而正如列宁所说“垄断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态”,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资本的不断合并和垄断并作用于城市,使得城市空间在不断的更新中得以重构,这才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未来。然而,世界是整体的还是割裂的,是一次性的还是可持续的,环境是资源还是整体的生命体,生态与技术能否为我们书写可预期选择的未来?按照协同学的观点,自然结构与社会事物之间有着相互协调的结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意识形态、资本、技术、城市空间、城市生态、人的行为将捆绑在一起整体协同进化,而等到世界真正平坦的那天,人类社会和他们的城市文明所面临的可能是比“平坦”更为不可预言的非流动性的世界——热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