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24期——深圳再生

 

文/袁奇峰+刘云刚(广州)

 

深圳还是国家的“经济特区”吗?因为均一税制,有人说“特区”已经不“特”了!那么,深圳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吗?地理上最接近她的东莞人说“深圳只是通道”!深圳究竟是什么?

 

“深圳经济特区”传奇

 

深圳是20世纪典型的中国式奇迹,从1979年以来短短28年的时间从一个边境小镇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边界城市,这在世界城市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深圳确实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目前深圳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不足29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深圳人口从166.7万人猛增到700.8万人,十年增长534.1万人,增幅高达320%。但是增长的主体是非户籍人口,占了增长部分的90%。深圳经济特区一直是中国改革事业的实验区和“排头兵”,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交流的风尚之城。深圳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包括第一次提出土地所用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一次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第一次进行土地拍卖;第一次发行股票;第一次成立证券市场;第一次引入法定图则等等。

 

深圳不大,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发展很快,经济增长速度年均27.3%。2006年全市本地生产总值达到5684.39亿元;上缴中央财政收入达1180.3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00.8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306.38亿元,跻身全国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74.11亿美元,连续十四年居全国首位,约占广东省的45%和全国的14%;本外币存款余额(含外资)达10616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两大资本市场之一。

 

1990年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业产值已经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而利润占全国四分之一,是城市的支柱产业。

 

 

“深圳市”面临的区域格局

 

普遍繁荣

[Pervasive Prosperity]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广州一枝独秀,其周边地区似乎是另一个发展体系,形成城-乡、工-农的二元体系,中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而仅仅20多年,这一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和珠海从两个边陲村镇(县)一跃变成新兴现代化城市,其中,深圳更是凭其金融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之一。

 

东部的东莞80年代主动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90年代后又成为台商IT产业转移之地,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惠州也承接了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发展了电子产业,同时也经受了房地产和熊猫汽车城项目泡沫经济的重大挫折。

 

西部的佛山依托专业镇,培育出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品牌,形成了南海纺织、有色金属、禅城陶瓷、顺德家电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中山一方面主动接受香港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较好的国有工业基础务实发展国有和乡镇、个体经济,并谋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江门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对较低,但在家电、化工、纺织等方面也有了相当规模。

 

从珠三角各城市的经济总量来看,一种明显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另外,各城市的发展各有特色,显示珠三角已经了普遍繁荣的发展阶段。

 

分散决策

[Dispersive Decision-Making]

 

珠三角的发展最初是以港资为龙头,珠三角在与香港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干中学”,利用港资的技术、管理、营销、信息等条件“借船出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模式,但这种经济都是各城市和港资的单线联系,凭借的是各城市自身的亲缘、血缘或地缘联系,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相互之间在发展上也缺乏协调。

 

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广州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凝聚力和辐射力弱,对珠三角各城市发展的影响能力低,在产业上珠三角其他城市都基本以香港为核心,而广州则自成体系;在空间上,各城市均根据自身需要向沿海拓展,“开港出海”,广州也变成其中一员。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相互之间的衔接程度也很低。

 

多点博弈

[Multipole Game]

 

当城市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时,示范帮助与学习的“单线模式”是它们联系交流的主要方式;当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与在同一市场的相互竞争将构造出复杂、多重的区域格局。九十年代以来,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关系的根本变化也体现于此。

 

[区域竞合]

最典型的变化是深港关系。之前的20多年,深圳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广泛吸收香港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国际资本,在本土进行大胆试验,再把成功的经验推向全国,从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香港是深圳经济发展的参照地。香港和深圳利用各自的发展优势,逐渐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使两地间形成互动互利的产业链条,双方都取得了极大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深港经济水平差距的缩小,深港关系在逐渐的趋于复杂化。深圳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发展高端服务业,而这些也都是香港的发展重点,两地的目标市场都是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内地,因而引发深港关系 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惠州市明确表示要积极地承接来自深圳(而不是香港)的产业转移,这说明深圳正在悄然对其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还有近年广州的崛起。自1990年以来,广州历年GDP增长率平均高达20%,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十大城市之首。近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建设明显提速,2000年花都和番禺撤市建区,同年广州提出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发__展方针,强化其中心服务功能。同时,在加快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广州也在为金融保险、商贸旅游、信息咨询、交通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广州的这种四面出击的动作,无疑对于周边地区已经趋于稳定的区域发展格局产生影响。

 

[设施竞建]

突出表现在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

 

目前珠三角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香港、澳门7个机场,除佛山、惠州机场属于军民两用机场外,其余的5个都是国际机场。由于各机场的设计规模都以整个珠三角客货源为基础,近年已经出现了竞争的格局。其中,香港、广州、深圳是最有实力也是相互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三间机场。深圳机场兴建抢占了广州机场的部分市场份额,业务增长量远远超过广州。香港和广州先后兴建世界级的大型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设计容量是客运是8,700万人次/年,货运为900万吨/年,目前是使用量只到设计容量的1/3,而广州新机场2004年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处理2,500万人次及80万吨货物;预计到2030年每年客、货量处理能力将达到8,000万人次和250万吨,它们的共同的市场对象主要是“大珠三角”,为此,将面临新的市场份额之争。目前,香港新机场优势是国际客运线多且价格较便宜,而广州机场在国内客货运上占据绝对优势。但随着国家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广州新机场国际航线的增加,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它的经营成本将可能降低,这对香港现有国际货运和客运优势将会构成较大的压力。

 

在港口建设方面,现在珠三角主要的港口有广州港、深圳港、东莞港、珠海港、惠州港、江门港和中山港等,其中广州港2002年吞吐量位居世界第8位,深圳港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为为全球第4位,其它港口发展也较快。香港港的发展得益于珠三角外向经济发展,珠三角港口的业务有6-7%经香港中转,2003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一。由于港口发展对当地外向型经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珠三角有条件的城市都建设大港口。这样的无序竞争日趋激烈,必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影响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

 

[行业竞争]

目前最突出的比如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等等。在物流业方面,珠三角制造业高速发展,急需物流业支持,为此,珠三角各城市都规划发展物流业。

 

深圳提出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华南乃至全国的物流中心;广州计划大力发展物流业,打造全国物流中心;东莞出台现代物流规划,建设珠三角制造业物料供应中心等。这些城市兴建的物流园区的规划货源与市场有很多重合,这就不可以避免地造成城市物流园区之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在会展业方面也是同样,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东莞的家具、电子和服装博览会,顺德家电、家具博览会,佛山陶瓷博览会,此外香港还有大大小小的众多展览。由于竞相建设大型展览场馆和积极举办各类相同相近的展览会,造成了展馆闲置和客商无所适从的趋势已经出现。

 

在金融业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中国两大证券交易市场之一,而广州目前也在积极地兴建金融CBD,提升其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为此,珠三角金融业的竞争也会日益升级。

 

“深圳”的周遭关系

 

深港“双子城”

[SZ-HK Twin City]

深圳虽然地处珠三角的一翼,从地理上讲是一个珠三角城市。

 

但是深圳城市的辉煌并非得益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而是来自于两股巨大的动力,一是国家特殊政策的直接倾斜;二是以香港为代表的海外投资和产业的进入。

 

在特殊的政治体制框架下,深圳实现了许多“全国第一”,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实践城市,但这些成就都和它邻近香港的特殊区位有关。深圳是香港进入内地的一道门槛,大量的境外资本通过香港进入深圳,使深圳在地理位置上获得先发优势。深圳虽然在地理上隶属于珠三角,但是在经济上主要发生联系的是香港。比较1980年与2004年珠三角城市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深圳在改革开发后的发展历程与珠三角其它城市存在着很大差异,其它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都是较为均匀的,GDP总量和人均值的相对变化不强烈,而深圳表现出强烈的非常规发展的特征。

 

深圳的发展主要来源于香港经济转型的带动,这一点已有定论。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圳和香港已经形成了合作互补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至今仍左右着深圳的发展格局。但是,深圳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香港,这使近年的深港关系在出现变化。深圳目前已进入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转型期,而香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也痛定思痛,为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而掀起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高潮。在一些服务行业,深圳与香港的同构化发展的倾向也在日趋明显,二者由单纯的主从关系向学习-竞争的复合关系模式转变,使深港关系也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因素。

 

但不管怎么讲,深圳和香港的关系要远重要于深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这一点毋庸置疑。

 

深广错位竞合

[SZ-GZ Staggered Competition-Cooperation]

 

广深两城同处珠三角地区,拥有不同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

 

广州一直以来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深圳则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城市。广州的工业结构比较均衡,以汽车、石化、电子产品为支柱,重型化特征明显;而深圳工业结构较为单一,通讯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首位度高,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则发展水平超过广州。

 

在珠三角地区,广州是唯一能与深圳平等对话的城市,深圳也是对广州影响最大的珠三角城市。面对同样的国际资本和同一市场区,广深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具体产业市场的争夺上,但二者发展模式不同。

 

总体来看,两城的经济各有侧重,功能互为补充。广州对内的辐射范围更广,而深圳作为特区具有更高的创新示范效应。在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广深两城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是主流。

 

惠州是腹地

[Huizhou is the Hinterland]

 

深圳和惠州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带来了城市功能的互补,而空间上的接近使得互补的作用得到发挥。惠州目前的发展需要来自深圳的产业转移,以及深圳在人才、研发等方面的生产服务;另一方面,深圳的产业空间拓展和资源瓶颈的缓解也需要惠州的支持,经济上保持密切的上下合作关系有利于两个城市的共同发展。惠州对于深圳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惠州是深圳向粤东北扩展区域腹地的重要门户。

 

西岸是争夺焦点

[The West-Shore is the Next Focus]

 

目前西岸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加上有珠江口相隔,陆路联系不畅,深圳与西岸各城市的联系目前也并不密切。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西岸腹地的争夺将成为今后珠三角区域竞合的重点和热点。

 

广州目前在积极地加强同珠海、中山等地的陆路交通联系,香港则在加强同珠海在机场、港口方面的合作并在积极地推动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深圳也欲通过深中通道的建设加快进军西部的步伐。西岸是今后珠三角的潜力区域,因此,深圳与珠三角各城市的关系,也直接受到今后西岸发展趋势的影响。

 

珠海与深圳同为国家首批经济特区,其发展路径具有相似性。

 

近几年来,随着珠海重化工业的崛起以及省政府的支持,珠海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产业上,珠海提出工业要重点发展“一高一重”(即高科技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服务业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物流业,这些除了重化工业以外都与深圳一致。在对外发展上,珠海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加快珠澳一体化发展,这些都将影响到深圳与珠海以及西岸的关系。可以说,未来深圳在珠三角的格局变动最大的变数就是西岸。

 

如果只以GDP论输赢,深圳在全国处于4、5之位,已经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与苏州不分伯仲的国家经济重镇。但是深圳同苏州、无锡、宁波一样,虽然GDP很高,却不是国家省级行政中心城市系列,在行政上只能够是辖区的中心城市。如果只强调经济能力,深圳就只能同苏州、无锡、宁波、大连、青岛一样成为一个省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果然,2003年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提出了“两个主中心(广州、深圳)加一个副中心(珠海)”的设想。果真如此,特区可能就不特了!

 

2007年5月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中心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广州要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所谓“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与广东省的关系究竟怎样?如果从国家体制改革的实验性基地回归区域,深圳能够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吗?旁边的香港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北边的广州则是华南的门户、珠三角的枢纽。位于香港和广州之间的深圳,迫切需要准确定位自己!

 

漂移的目标

[Drifting Goal]

 

自从1979年开始设立特区,深圳经济特区28年来几乎抓住了国家每一个发展的机会,先是通过贸易启动;然后是引进加工工业,轻工、服装、手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来一补”工业;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1990年代,深圳又一次抓住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抢在教育和科研水平更高的北京和上海之前,率先瞄准世界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优势地位不断巩固。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政、经济、文化、商业和服务中心。可见中心城市不仅通过资源的聚集和经济的扩散、辐射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体和导向作用,而且在区域均衡和区域公共产品提供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初衷是要进行改革实验,开辟窗口和试验田,而不是要在某个地区建立区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特区都是国家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但两者有着明显不同的功能和内涵要求,区域中心城市更多地承担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城市化人口转化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特区则需要为国家探索改革开放,经济与体制改革起到开路先锋作用。

 

如果把特区更多地建成地区中心城市,首先特区势必失去改革特色,其次,面积较小的特区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承担如此巨大重任。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建设特区城市有着不同的模式。

 

深圳目前提出要加强“深港合作”、要做“先锋城市”、要做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均是从自身愿望出发的“一厢情愿”。深圳的定位究竟应该是什么?

 

位于珠三角的“业务城市”

[An "Operation City" in the PRD]

 

深圳定位应该是一个业务城市!

 

业务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日本1988年第4次首都圈基本计划。当时,东京周边有一些城市,比如横滨、川崎,它们发展速度很快,在某些功能(业务)上还要强于东京,但总体上却缺乏东京那样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中心功能,所以将其称为“业务中心城市”(简称业务城市),意指其偏重于某些功能(特色业务),但同时也是具有强大功能的中心城市。

 

与“业务中心城市”近似的是“副中心城市”,但后者主要强调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因为深圳并不是一个二级中心,所以“副中心”对深圳并不贴切。

 

深圳是中国的业务城市!

 

深圳突出的特色在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物流,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周边地区对其有强烈的需求。2006年,深圳的港口和机场已经是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和全国第四大航空港。“业务城市”应该是深圳的发展方向。

 

深圳是港深都市区的业务城市!

 

深圳是“因(香)港而生”的,深圳的发展主要来源于香港经济转型的带动,这一点已有定论。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圳和香港已经形成了合作互补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至今仍左右着深圳的发展格局。

 

在新一轮总规修编草案中,深圳的城市性质是“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深圳市第一次在城市性质中提出“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冀望搭上香港在全球城市发展序列中定位自己。

 

深圳还是珠江三角洲的业务城市!

 

随着珠三角内部产业升级和转型,制造业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深圳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生产性服务,提升自身的地位。特别是在物流方面,围绕环伶仃洋湾区的建设,稳固自身区域物流中心的强势地位。

 

深圳的区域战略应当基于联系港澳、拓展惠州、西岸,成为区域业务先锋。基于此,深圳的区域战略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强化深港关系,二是拓展深惠、深圳与西岸的合作关系;三是发展深广、深莞关系。

 

深港关系目前已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母子”关系转变为“双子”关系,深圳正在努力摆脱对香港的依赖,而香港也正在寻求新的合作区域,这就要求深圳在与香港合作的方式上要转变观念。发展深港关系始终是深圳区域战略的首要战略,与香港携手构建服务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或许是最佳选择之一。

 

西岸是深圳潜在的腹地资源,与之协作发展是深圳对内战略的首选。但是,深圳与珠三角西岸地区之间的联系一直受制于交通不畅,而即将准备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又排除了连接深圳的可能,因此开辟深圳与西岸地区的直接通道就显得非常迫切。目前提出建设的深中大桥是深圳一个最佳的选择,尽管这一大桥的建设尚未得到上级政府的明确支持,但深圳应当积极争取、加快推进深中大桥的建设。

 

惠州是深圳的经济腹地,可采取“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发展对惠州石化产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在港口领域,则发挥深圳集装箱物流优势,为惠州提供最大的物流支持。

 

广州、东莞与深圳的互补性较差,在这方面,深圳主要是以发挥其优势“业务”功能来推动与之关系。

 

深圳就是“深圳”

[Shenzhen is "Shenzhen"]

 

深圳有三个用得最多的名字,渔村时代叫“深圳”,1979年以后是“深圳经济特区”,1990年代以后是“深圳市”。在国家行政系列中,深圳市理应位于省会城市之后;但是作为国家的“深圳经济特区”,她又引领着改革开发的潮流;在铅华尽洗的今天,她开始在港深大都市区、在珠江三角洲、在全国重新定位自己。在区域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以自己对区域的贡献和功能来定位自己,深圳就应该回归“深圳”,一个功能性的城市——业务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