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号(063期)《中国式造城在非洲》出刊!欢迎读者朋友们在各地书店购买,或在本刊淘宝店选购。

 

编按

 

一个历史,两种观点,多重视角

 

文/匡晓明(本刊总编)+黄正骊(本期课题主持)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现在是一个略敏感又十分有趣的话题,国际媒体对此存在对比鲜明的不同观点。

 

2006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在访问尼日利亚的演讲中将中国与贫困、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一起列为非洲国家面临的十大挑战,并将当代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行为与英国对非殖民的历史联系起来,由此引发了西方世界有关中国在非洲推行所谓“新殖民主义”政策的讨论。在西方主流媒体中,这样的声音不在少数。中国经济如火箭般提升的同时,人们注意到近十年来中国对非投资的力度猛增。根据《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1年与2013年的白皮书,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4.9亿美元增长到2009的93.3亿美元,增长达到19倍。2009年后随着非洲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下滑,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却持续快速增加,年均增长达到20.5%。这些惊人的数字让西方主流媒体大为惊恐,同样让人惊诧的还有非洲土地上不断崛起的“中国建造”:医院、机场、高速路、住宅甚至整个新城,“中国规划”、“中国建造”在非洲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一个黄皮肤的包工头带着一群黑皮肤的工人在炎炎烈日下劳作的场景出现在国际各大报纸的经济板块,配以“中国抢占非洲”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原因外,西方媒体对中国非洲关系特别敏感还有两个“看不见”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的对非投资中,资源开采类企业是领头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信、道路、医院等)也数量惊人,而所有这些投资中,国有企业占了大多数,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以此操控着非洲各地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官方发布的信息中,对在非投资的具体管理和数据常常语焉不详,这简直是雪上加霜,让人充满怀疑。

 

与“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中方的观念一直很温和而明确:为了共同发展我们需要与非洲做生意,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中立的西方观点则认为,如今中国的对非投资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受到了政治的操控,而是由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加上企业发挥了制度优势的结果。

 

当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高增长仰赖的并不只是近年来的政策变化和经济发展,其背后是中非交往的长期历史。本期《城市中国》制作的历史回顾时间表,将这段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全球化前夕”的漫长探索,二战以后的“第三世界崛起”,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政策变革时期,继而是面向经济发展的时期,以及上世纪末迎来的“政策引导”“走出去”的时代,至此,对非投资从制度层面得到了保障。当代的中非关系离不开改革开放后的国内经济增长,更与50年代中国借助“三个世界”理论与非洲建立的关系十分相关。1955年周恩来借助万隆会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旗帜打出,其中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与20世纪中期世界银行推行的“结构调整”政策形成强烈反差,至今仍对中国的对外投资发挥有利影响。1970年开始,中国在非洲实现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场、公路、鼎鼎有名的坦赞铁路,并以“一省一国”的方式派出了医疗队,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十年规划”提出的上百个大型基建项目是互相呼应的。也正是因为早期的援建队伍在非洲的基层工作显著而有效,才迎来了中国企业在非工程承包的机会。

 

随着“走出去”被写入第十个五年计划,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在非经济特区、中资的新城建设在各国涌现,中国民营企业的地产生意也蔓延到了非洲大陆,民营资本走向非洲受到进出口银行的支持。和资本一起走出去的,还有中国的规划设计、商业文化。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杂志,在探索中非关系的同时,我们自然不会忽视城市建设、城市化等相关问题。那么,中国的投资在非洲当前的城市建设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谓的“中国建造”、“中国规划”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非洲的城市化进程?本期城市中国尝试从几个方面探究这些问题,此次与独立研究机构Go West Project合作,试图引入更加中立的视角。他们曾经对中国的城市化做出过踏实有趣的观察,也亲历中非合作项目的最前线。尽管我们讨论的是中国与非洲,但首先必须认识到非洲是由四十多个国家共同组成的一个大陆,各国拥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其文化、土地制度是丰富多样的,这正是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的:肯尼亚的土地制度怎样、住房政策如何?地少人多的贫民窟为什么会在东非的城市化中迅速蔓延?在中非合作的项目中,我们将从“硬”(物理)和“软”(文化)的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的设计者与建造者如何完成位于埃塞俄比亚的非盟会议中心这样有着特殊背景的大型公共建筑,还会看到中国资本如何参与安哥拉的新城和社会住房建设,同时我们也将看到安哥拉的女商人如何独自构建跨越大洋的私人贸易,新华网内的中国媒体人又怎样参与非洲的文化传播。

 

一本杂志无法穷尽中非关系的讨论,但它可以成为整个问题的一个断面、一份档案。我们与Go West Project都认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编写的过程中充满困惑与惊喜。要知道非洲大陆的城市化率仍正在飞速增长,在那里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意外,还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目录

 

6 刊首语

“走出去”战略

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企业的影响

匡晓明[城市中国总编]

 

 

8 目录

 

 

10 城市报告

 

 

18 编按

一个历史,两种观点,多重视角

匡晓明[城市中国总编]+黄正骊[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22 中国城市主义去非洲

米善杰+丹·罗格文[西行计划](阿姆斯特丹+上海)

 

30 黑土地上的蓝轻轨

汉斯·维尔舒特(鹿特丹)

 

34 地图集一

城市中国 + 西行计划 制图/许天宇

 

36 肯尼亚土地法规及其对非正规性的影响

尼耶利·赛勒雷(内罗毕)

 

46 贫民窟:国际视野下的地方聚落

黄正骊(上海)

 

54 不能照搬中国模式

彼得·索伊塔·希坦达(内罗毕)

 

58 地图集二

城市中国 + 西行计划 制图/许天宇

 

60 非盟大楼八大特征

米善杰+丹·罗格文(阿姆斯特丹+上海)

 

66 大门内,是自由

米善杰+丹·罗格文(阿姆斯特丹+上海)

 

74 非洲社区,中国建造

马维胜(北京+罗安达)

 

80 造城不只是造房子

戴志康(上海+约翰内斯堡)

 

86 莱基,非洲的深圳?

米善杰+丹·罗格文(阿姆斯特丹+上海)

 

92 地图集三

城市中国 + 西行计划 制图/许天宇

 

94 罗安达的箱侣人生

保罗·莫莱拉(伦敦)+阿尔玻塔·达米安(罗安达)

 

100 非洲人在中国:中国的软实力策略

米善杰+丹·罗格文+史佩霁(阿姆斯特丹+上海)

 

106 幸福生活源自辛勤工作

梁尚刚(亚的斯亚贝巴)

 

110 去非洲

史佩霁(鹿特丹)

 

中非关系大历史

城市中国 + 西行计划 制图/成国强

 

114 非洲·交叉口

拉德·布尔曼(阿姆斯特丹)

 

118 大中国里的小拉各斯

耶珀卡·伊波(伦敦)

 

 

124 建筑师

马岩松:“娱乐”建筑圈

李娟[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134 逛街学

娄塘挥塵录

袁菁[城市中国]

 

144 未来生活进行时

深圳双年展:再出发

黄正骊[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156 城市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