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China

扬州

| 0 | by urbanchina | in : 杂志动态 UC News

匡晓明总编受扬州维扬经济技术开发区表彰

2011年7月25日,本刊总编匡晓明在江苏省扬州市维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0周年大会上接受表彰。

 

维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10家“突出贡献单位”,10家“突出贡献企业”、3名“特别贡献奖”以及2名“拓荒功臣”颁发表彰奖励证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0家单位获评突出贡献单位。维扬区区委书记姚苏华、区长杨蓉、区人大主任尹宏宝、区政协主席张健等领导为获奖单位颁奖。

 

同期举行的维扬经济技术开发区10年成果展,对10年来该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介绍。匡晓明总编领导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团队完成的一系列城市规划设计在该开发区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维扬经济开发区区委书记姚苏华在讲话中首先对开发区1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祝贺。他说,十年栉风沐雨,十载奋发图强。10年来,维扬经济开发区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实现了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形象双提升,正日益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主载体、项目建设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在40%以上,科技进步和财政收入贡献率大幅提升,以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优质轻工为特色、新兴产业为新增长点的“一主一特一新”三大支柱产业已经初步形成。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和一大批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户。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善谋善为、先试先行,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环境日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显著提升,重大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始终把软环境打造放在立区强区的突出位置,全面推行大项目会办制和一线工作法,赢得了客商和企业的交口赞誉。

 

姚苏华强调,不久前闭幕的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精致幸福维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五大板块”的龙头,开发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用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高点定位、继往开来,致力建设功能完备、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科技领先、环境优美的一流园区,当仁不让地当好加快推进“三个维扬”建设的排头兵。坚持高点定位,自觉担当争先跨越新引擎;坚持完善功能,加快打造投资创业新平台;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构筑产业集聚新高地;坚持人才与科技强区,不断增创都市产业新优势;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始终保持园区发展新活力。只要开发区全体同志和全区上下继续发扬负重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沿着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义无反顾地昂首前行,再干十年、二十年,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发展奇迹,再创维扬经济开发区和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辉煌!

 

维扬经济开发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杨蓉在致辞中向维扬经济开发区的全体建设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在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开发区要继续依托自身产业特色和生态优势,老区加速转型提升,新区谋求创新跨越,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综合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特色更为明显、生态环境更为优越的的创新园区、产业新城将在扬城北部崛起。

| 0 | by urbanchina | in : 课题 Subject

扬州非遗保护“三追求” ——访扬州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中心王克秘书长

 

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42期——“扬州”

 

文+采访 / 袁菁

 

来到国庆路上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时候,楼下的一间剧场正挤得水泄不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剧表演即将鸣锣开场。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听起来多少有些抽象,或者对保护政策也一知半解的话,那就先看看这些兴高采烈的爷叔婶娘,多少已能感触到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如火如荼。“扬州4·18国际经贸旅游节”,“6·13中国文化遗产日”、“9·26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以及扬州大运河申遗工作,都与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密切相关。当然,保护中心更主要的工作还是在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中心秘书长王克谈到了非遗申报时间节点的紧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两年一次,省级的非遗也是每两年一次,交替进行,级非遗与国家级非遗申报同步进行,还有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也由中心进行申报组织。”

 

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同年8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接,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5年开始,扬州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位一体的保护机构。近几年专家委员会也逐步调整,吸纳了更多的文史专家、学者,并涉及传统医药、体育等专家成员。2007年扬州市发文进行非遗普查工作,2009年非遗普查工作深入推进,并分十七个大类:“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杂技”、“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游艺、传统体育与杂技”、“其他”。扬州专家、学者出具的非遗普查线索给普查工作提供了便捷,而通过县文化馆、文化站的普查,基本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全面覆盖至每个行政村,最终结集成囊括有扬州7个县(市、区)、共计12册的系列丛书。“只有摸清家底,才能使‘历史文化

名城’不落于虚名,这部分普查仅仅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一个开始”,王克秘书长如是说。

 

扬州非遗申报的起步相对较早,现在总共有15个国家级项目,第一批国家级项目入选7个,分别是扬剧、评话、清曲、雕版印刷、漆器、玉雕、剪纸;第二批有8个,高邮民歌、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木偶戏、盆景技艺、扬州弹词等,省级项目则有40个,市级首批更多达104个。去年各个县(市、区)也命名了它们的首批名录,并基本建成四级名录体系。更有扬州的雕版印刷、古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广陵派古琴是其中一个分支)、剪纸(扬州剪纸也是其组成部分)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开展第二批市级名录建设,准备在6月12日的第五个国家文化遗产日命名。

 

对于扬州的非遗工作,王克秘书长笑谈是“摸索着展开”,但仍然有一定的流程:申报首先需要由文化部门行文,提出申报的条件、标准、要求,起码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内容,第二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第三,世代传承、活态保存。“但我们内部还有一个标准,即,百年以上,随后再让专家进行审议。而且现在的保护工作,特别强调历史渊源、传承谱系、特征价值。”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0年5月16日出台,在申报要求日益专业的情况下,扬州对此作出了三方面的计划和要求:静态保护,即围绕着资料库、档案库、数据库、陈列室的建立,侧重于资料收集,归纳整理,音画影像,通过展陈方式让市民有所认知;动态保护就是通过建立传习所、大师工作室等方法,举行一些嘴上、手上功夫的技艺比赛来传承、弘扬传统技艺;生态保护则根据文化部新近提出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地传承下去。

 

Q: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展开的保护工作,有何特殊的保护经验和模式?

 

A:保护中心的非遗工作,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非遗的宣传,也提高了大众的认知度。非遗保护中心和扬图讲堂联手举办了20多次讲座,邀请传承人现场表演,在大专院校、社区、军营、县(市、区)等介绍省级以上的项目;和学校方面也有挂钩,比如高邮民歌,邵伯的秧号子,原生态古朴教给学生唱。不过非遗方面,曲艺类容易引起年轻人兴趣,但也容易流于兴趣爱好。比如剪纸工艺,国家级大师张秀芳曾带过徒弟,其中一些因为学业的关系,往往半途而废;对于年纪较大的人,剪纸则无法作为营生的职业。还有包括“三把刀”的传承人曾在扬州烹饪旅游学校任教,当希望将教学过程摄像记录下来之时,他的徒弟提出异议,担心绝技被曝光。所以一方面要让传承人将绝技口传心授地沿袭下去,另一方面传承人有更好的生计,这两方面的关系需要不断的协调。日本在传承人这方面的工作值得学习和借鉴。

 

Q: 《扬州文化博览名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未来保护工作有何指导、促进作用,您是怎样看待它与遗存的古城历史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A:近两年,文化部非遗司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的建立工作。除4月9日刚刚成立的富春茶社传习所外,还有清曲传习所、雕版传习所;专题博物馆有玉雕博物馆、漆器博物馆、剪纸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对非遗的保护起了推动、展示的作用。雕版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合而为一的“双博馆”则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另外剪纸、刺绣、盆景、彩灯、面塑这类民风民俗的遗产进驻扬州东关街,可以避免单纯的招商引资。文化部新近提出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一个创举。在物质空间和非物质遗产结合方面,仍然需要探索一条更适合的路径。

 

Q:对于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及为未来新老交替的技艺传承,中心是否有一些细节上的保护和奖励措施?

 

A:传承人方面,工艺联社对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大师都有资金补贴,对未来的传承人起了示范作用。国家级传承人每年八千元,省级是每年四千元。非遗传习所一般自行投入。扬州这几年的国家级项目,半数以上会得到来自省、国家方面的资金调拨。这些资金可以进行诸如档案资料库的建立,给予传承人生活上的补贴,甚至是配置徒弟。扬州有一门通草花的工艺技艺,现有两个七十多岁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工艺联社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希望尽可能把这门绝无仅有的技艺继承下来。

 

Q:在你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非遗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传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我们通过重大的节事,让市民群众参与。去年东关街的长乐客栈举办了非遗展,今年则在宋夹城举办了展览,将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以文字图片展览、实物陈列、传承人现场展演的方式与市民进行互动。通过这几年的宣传工作,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十分熟稔。

 

Q: 您怎么来定义“幸福”两字之于扬州的意义?

 

A:我本身就是扬州人,1969年从南京回来扬州。曾经的扬州老城很破旧。但南京则又比较嘈杂,道路不规整,与扬州清爽、休闲的小巷迥然不同。不过以后交通仍然会感到压力,节假日的文昌路已经开始变得拥挤。扬州古城又明令不准进行高架建设,意在不破坏城市景观,看来以后只能用分流的方式来解决。曾有人说扬州没有工业项目,经济发展不够快捷,人均消费力还不够高,但我想,扬州的联合国人居奖对扬州来说还是恰如其分的。走过那么多的城市,但像扬州这般空气新鲜、城区安静、视觉污染稀少的城市不算多,扬州的幸福感觉是“小家碧玉”。

 

Resize your browser. the windows is too li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