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China

食品

| 0 | by 里斯本 | in : 活动信息 Event

上海迎来国内最大最全面的LOHAS展会

上海亦可为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徐群飞在ECO Lifestyles 2011 上海国际生态生活方式展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由上海市政府特别支持,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浦东分会共同主办的ECO Lifestyles 2011 上海国际生态生活方式展一经启动即掀起热烈反响。作为中国最大最全面的乐活展,旨在为品质上乘、客户优质的绿色企业与追求健康生活的绿色消费者提供交流互动平台。

本次展会将在2011年9月15日-9月17日上海世博主题馆举行,作为国内最大最全面的乐活产品展,展会将呈现有机饮食、环保家装、绿色出行、健康家电、生态家居、无污染母婴用品等生态生活方式与衣食住行健康产品,并邀请超过10000个国内外家庭现场体验。展会拥有健康,安全,天然的展品虽然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有益环境,有益健康。

本次展会,将有令人瞩目的绿色产业经济论坛、乐活论坛、零碳生活设计大赛及作品展、生态交易会、活万人签名活动、名人公益义卖、展览销售等活动,缤彩纷呈的展会将串联打造一场国际生态城市,健康生活引导消费习惯为主题的乐活盛宴。

本次展会的举办,作为上海国际购物节的重点活动以健康乐活的生态生活方式,改变国人健康消费习惯。城市生态与消费升级将具体表现在国际绿色生态低碳环保产品,与紧密契合公众生活方式的各类特色产品有机结合,极大地满足了各类型和各层次的需求。

展会将以展示、销售、体验的方式,让上海市民足不出沪,亲临感受尝试到13个世界发达国家绿色低碳环保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理念的健康环保生活必需品。

此次,打造绿色出行区作为展会重要的一部分,将着重展示汽车工业领域内的绿色科技,并给中国居民提供绿色出行方案。大众汽车作为领先世界的品牌,将在绿色交通中枢展出他们低碳出行的环保技术。

由杭州有机食品推广中心打造的健康有机馆,包含许多营养丰富的有机食品,现场将举行各种有关于如何吃得健康,如何避免有害食品的活动信息。

展会观众还能从绿色餐厅了解健康饮食概念。展会提供有机食品、饮料和甜品。同时,健康厨房和大家分享城市庄园秘诀,比如自给自足,种植蔬菜瓜果等。作为展会的同期活动之一,万人乐活签名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我们组织在上海生活的人们一起签名呼吁乐活生活方式。前期活动中,已有来自上海大学的500名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万人乐活签名活动也将继续在各大商场、大学和社区继续下去,更会参与来到本次展会中间,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扶持国内众多从事绿色环保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展馆内还将特设专区,为中小企业提供现场展示、展销、服务、接洽国外买家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现场更有绿色健康餐饮区、一站式家居体验馆、绿色出行专区、儿童互动体验区等展区,呈现出更多“绿色行为”的消费理念升级,使2011上海国际生态生活方式展览会这一盛事,更加丰富多彩。

2011上海国际生态生活方式展是由上海亦可为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倾情呈现。公司总经理徐群飞女士坦言:我们相信来到我们现场的观众一定能学到一两种生态及乐活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这将带动上海,乃至中国的居民以一种更健康,更为可持续的方式生活。

| 0 | by urbanchina | in : 课题 Subject

湖广填川

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016期——“移民中国”

[文/王暐(广州)]

 

从湖广地区迁移人口来“填”四川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前后共有两次,分别发生在元末明初和公元1 6 7 1 年( 清康熙十年) 至公元1 7 7 6 年(乾隆四十一年)的100年间,后一次清政府共向四川盆地移入623万人。

 

成都洛带,三国蜀汉时建镇,有着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美称,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镇上客家人占了全镇人口总数的91%。古镇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一批晚清与民国风格的建筑群落,这些就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会馆群。目前洛带现存的建筑精美、独具特色的几大会馆有广东会馆、湖广会馆等。其中湖广会馆的殿廊彩绘观音故事壁画技艺精湛,为人称道的是会馆内无下水管道,但再大的

 

雨天也不会淌水漫延,是该馆一大奇迹。广东会馆是由梅县填四川的客家人集资兴建,又名南华宫,是洛带镇的标志性建筑。它座北向南,主体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馆内石刻楹联条幅保存完好,联文取意及书法镌刻堪称上乘。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一联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异乡的创业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但为广东籍的客家人提供一个空间的上凝聚,也在情感上、精神上巩固了客家人原乡文化。在这里,完整地保留着客家民居、方言和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温习着过去。会馆也是乡土情结浓重的客家人的社交场所,他们在这里饮茶,访友,用客家话沟通,交流情感;同时还可以看到原乡的戏剧表演,参加对故乡神灵的祭祀活动,使得原籍文化香火不断,繁衍至今,这是属于他们各自的圈子。而在危难关头,会馆则将“壮我乡威”的职责担当起来,各地会馆内部互相帮扶、共御外辱。

| 0 | by 里斯本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合作内容 Partner, 观点 View

慢食:有关食物的真、善、美

读《慢食运动为什么食品要讲究优良、清洁、公平》有感

文/钟芳 转载自SRI月刊29期

由于起源于盛产奢侈品的意大利,加之慢食协会附设的美食科技大学的精英教学模式,慢食运动在国内往往被视作少数有钱有闲阶级的新爱好。《慢食运动为什么食品要讲究优良、清洁、公平》一书在国内出版之后应者寥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慢食运动的倡导者卡罗佩特里尼在2005年出版的这本书,既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亦不是轻浅的消闲读物,从食物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以及饮食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核心谈起,佩特里尼论及了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方面面,最终,试图构建起一门源于古代、实则全新的美食学。剥离其涉及的这些枝枝叶叶,美食学的核心乃是:食物应该是好的(buono,good)、干净的(pulito,clean)、公平的(giusto,fair)。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我们或许可以发现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进而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的发展模式有一些更深的理解。

“好”是一个涵义复杂的词汇,中文将buono翻译为优良似有不妥。在意大利语语境中,赞赏食物的“好吃”常用“buono”。“优良”着重于品质而忽略口感。英译的“good”又似乎过于宽泛,因其往往带有伦理意义上 “善”的意味。可以说,在佩特里尼看来,美食学的基础乃是:好吃的食物。 “好吃”,是一个极为个人化的判断。有西谚云:趣味无争辩。若问食物的好吃与不好吃,相信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湖南人热爱的臭豆腐,欧洲人嗜吃的蓝纹奶酪,旁人或许避之唯恐不及。而现今的城市儿童,大都无法抵制油炸鸡翅的香味,因其“好吃”。

因此,佩特里尼认为,“好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具有历史性:人类在不同的阶段往往偏好某一类型口味;它具有地域性,欧洲人、泰国人、非洲人各有不同的定义。但如同康德对“美”设定其公共性一样,佩特里尼认为“好吃”同样具有客观基础,那就是天然食物本身的、具有辨识性的味道。食物来源于自然界,其最初的味道是构成人类味觉的基础。在烹饪技术中,无论强调原味与注重创新如何交替争锋,若没有对食物本身的认知,则缺乏“美食”的基础。味觉与知识两者共同构建了“好吃”的判断。而与“美”一样,“好吃”本身是没有差别的。钻石与贝壳的美是一样的,鱼子酱与用剩菜做成的意大利饺子的美味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不羞于承认无法抵挡炸鸡翅的诱惑,但如果从来不知道家养鸡肉的口感,则是被现象(口味)蒙蔽而使“真”缺失。遗憾的是,大规模的食品工业为食品制定各种标准、定量,看似科学,但却是对“真”本身的误读和偷换。这一点,在下文中还将继续谈到。

相对于“好吃”, “干净”的概念要容易理解得多,一个可接受的公认的标准是:清洁、无污染、无害。沾有土壤的蔬菜是清洁的,因为可以简单地用水冲洗;而看似清洁却残留过量农药的蔬菜是不纯净的,因其有害。但在食物本身之外,其生产、加工及运输过程的无害性,则要复杂得多。

在佩特里尼看来,“干净”一词意味着符合永续(sustainable)发展的生产方式,而非掠夺资源型发展。单一的大规模种植,即便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害的,但却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因而对环境而言,不可持续性的。如世界银行为帮助当地人摆脱贫困,在印度海岸推广养殖明虾,却带来无法逆转的生态灾难。此外,佩特里尼提出了之前不为大众关注的“食物里程”概念。所谓“食物里程”,指的是食物本身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对于有经济实力的美食爱好者来说,来自挪威的深海三文鱼不仅好吃,而且清洁。但是在没有实行碳排放计量的交易体系中,消费者并没有为长途运输为环境带来的影响买单。从这点来看,“干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判断,它意味着对“永续”发展的价值认可。是“真”与“善”的统一。

再谈“公平”。 在古典经济学中,斯密基于“经济人假设”而建立起“自由市场”经济学。在斯密看来,经济活动起源于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全球贸易的背景之下,“自由市场”从来没有达到其理想条件,地理、历史、政治及经济环境的不同,使得世界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此时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做法。在食品链当中,消费者对于生产者利益的尊重,对其劳动价值的公平交易,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前提。这是好的、干净的食物之后所要求的另一项“善”。

《慢食运动》一书中收录了佩特里尼写的十篇美食日志,都是他在欧洲工业化晚期背景下,对农业或者食品行业的敏锐观察与批判性思考。作为读者,在体会这些细节之后,不妨问一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食物? 是处于生物链之中,人类这一等级之下的所有生物体? 是包含若干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微量元素等的综合有机体? 是挑战与满足人类欲望的“物”的一种? 如果将人类作为生物链的一个元素来考察,其数量上的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无限制的索取,正是对生态系统最大的破坏,而这种破坏的后果正日渐展示在人们面前。   而将其看做各种分子与元素的组合呢?科技的发展使得自然逐渐去魅,人们对食物成分进行分析、重新组合,提高其产量,改进其质量,创造新的食用产品,这正是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工具理性”的完美体现。科技以求“真”为职责,但科技的进步往往意味着对以往成果的否定,可见“科技”本身并非“真”,它永远都只是“真”的某一个片段。科技本身追随自然,而无法窥其全貌,更无法预测自然。在人们享用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之时,是否能对其带来的后果确信无疑呢?

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与“工具理性”共同造就资本主义奇迹的“清教精神”(马克斯韦伯),却随着“工具理性”自身的发展而逐渐让位于“消费主义”。“人”、“神”与“自然”这三者当中,只剩“人”以及人造的“物质世界”。将“自然世界”所带来的食物视作“物”的一种,追求食物之稀少与珍贵,才会有非理性的对鱼翅等的消费,这更是脱离了食物本身应有的意义。   食物并非是可供无限索取的低等生物,不是各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简单组合,亦不是驾驭人欲望的“物”。食物来源于自然,可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能量。因此,佩特里尼认为,美食,意味着食物在人类生活中重回至核心地位。只是,在现代生活当中,人们往往愿意压缩食物的成本以及制作食物的时间以享受人生。有中国女性坚持吃咸菜以攒钱买LV包;百分之七十的新加坡人外出就餐,之后看电影或购物以度过闲暇。但食物本身不应该是最廉价的,因为产生食物的自然资源干净的阳光、空气、水,也许比LV包更加珍贵而稀少。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和任何一项知识一样,人们必须付出时间精力以学习和实践;它还当是家庭生活的核心之一,如此有关食品的知识才有可能代代传承。而这样的食物,才有可能是“美食”。

在康德看来,人类实现自由的状态称之为“美”,它是“人”、“自然”与“神”这三者的和谐共处的标志。“人”、“自然”与“神”不是互相奴役,而是彼此平衡与节制。“美”是基于“真”与“善”基础上的最高境界。或许在当代背景下,需要补充“人”与“物质”的平衡,也就是对“匮乏”与“欲求”的辨别与取舍。投射至“美食”这一具体对象,同样必须是“真”与“善”的统一。如果以时间为维度,它必定是“慢”的,唯有“慢”,人们才可能发现、选择、反思其间的“真”与“善”,欣赏与回味其间的“美”。   食物如此,艺术、设计、旅行、金钱、爱情,以至于生活本身也必当如此。

Resize your browser. the windows is too li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