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30期——“集体运动”

 

我们将它称为“摩天轮”,顾名思义,是因其主旨直逼苍穹。

 

坐在摩天轮的观景舱内,城市在脚下慢慢变小,我们短暂地拥有整个城市。

 

一旦景观狂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那么,几乎所有的“摩天之物”就会更有肆无忌惮,拔地而起的理由。

 

在世界各地百米以上的摩天轮排行中,我国是拥有巨轮最多的:北京、天津、南昌、长沙、郑州、武汉、青岛……

 

甚至海南,一个个巨轮已经或即将拔地而起。究竟是什么让这产自19世纪,已不稀奇的巨型“钢铁之花”成为城市竞相攀比的投注?是“英航伦敦眼”的成功?——如今它几乎就是泰晤士河乃至伦敦城新面貌的象征,是新加坡“Singapore Flyer”的冒起?——其“无轮能及”的豪华娱乐服务,成为城市旅游经济的最新筹码。

 

或许,登顶摩天轮就能用宏大的上帝视角来观照地表,流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抱负,靠近人类工具理性占上风之后的自大本能;而慢转的无忧,召唤着古老往昔缓慢步调的残留记忆——尤其印证那些纷纷建造摩天轮的亚洲国家尚处“青春前史”的发展阶段。

 

而摩天轮那略显殊异的情调,是否也有助于让它远离在“摩天之物”的高度美学中被平面化、单一化的命运?或者从它们身上还能找到“菲勒斯中心主义”之外的另一重观景意愿?

 

自然,巨轮无辜——可建造,可轰毁。“野火春风”的永远将是人类对于景观/观景的狂野追求,摩天轮本身却并非是“离离原上草”。它的未来,当再经由人类为其寻找到更“长寿”的良药:如何让它可持续——既能空中乐乘,又能让孵化它的土地更具商业效益?或者干脆将其设计为功能复合型高层建筑的一部分?

 

嗳,诚如你所见,摩天轮确实是一个长瘦钢筋搭建出来的“内部”空空的器物,但人类正在致力于将它打造成一片复合多维片,以收割更强健、更漫长生命中迸发出的摩天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