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41期——“理性低碳观”

 

 

文/陈飞[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副教授]

 

低碳交通作为低碳城市重点研究领域,未来对城市CO2排放增长及低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应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个人行为层面入手,分步骤,有层次的进行系统化建设。

 

一 低碳交通发展模式

 

1、  交通碳排放城市比较

交通造成的CO2排放量在不同城市比例有所不同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建设已经成熟,建筑及生活碳排放所占比例最高;在香港等高密度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比例最高;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于特定时期的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工业生产及制造业碳排放比例最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比例较小,但正在逐渐增加。以上海为例,2007年,全市碳排放总量中,交通占18.77%的比重,相对于2000年10.87%的比例,增涨近一倍。

 

同比之下,北京及天津两地分别占上海城市交通运输年CO2排放量的45.8%和19.16%。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航运中心的定位,大量的人流与物流加剧了上海对外交通负荷。

 

2、交通碳排放构成

城市交通碳排放构成中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对外客货运、市内民用交通及公共交通。对外货运交通涉及到城市的产业构成,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城市之间及城乡之间联系的紧密化程度;对外客运交通碳排放量涉及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城市吸引力。城市内交通碳排放主要在于民用交通中小汽车交通排碳量的增长及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民用交通包括小汽车交通、其他小型车及小货车交通;公共交通包括轨道、公共气电车及出租车等交通方式。

 

从城市范围角度分析,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调控小汽车增长及公共交通碳排放平衡,是缓解城市交通碳排放的有力途径。

 

二 交通碳排放问题及影响因素

 

1、交通方式

交通运输CO2排放占城市总排放量的比例每年不断增加。数据现实,近几年城市私人交通增长速度大于民用汽车及公共交通的年增长速度。民用交通碳排放量将会从目前比例继续上升。随着城市化的深入,中小城市发展以及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增强,城市间合作交流频繁,对外客货用交通每年将仍然以两位数的比例增加。

 

2、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土地扩张,城市空间距离不断增大,大型居住区边缘化,土地利用及开发方式的单一化发展,逐步形成城市边缘区蛙跳型土地利用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不能及时跟进,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发展速度滞后,通勤距离及时间明显增加。小汽车数量的增多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为城市扩展提供便利,城市空间距离及空间结构直接决定小汽车交通的碳排放量。

 

3、城市密度

城市密度与交通出行尤其是小汽车出行率呈高度负相关性,城市高密度降低交通依赖性,减少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美国城市郊区化低密度发展趋势及空间距离增大造成交通能耗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香港城市土地有限,城市建设呈现高密度紧凑化发展,支撑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人均出行交通燃油消耗较低。

 

4、交通规划

交通的通达度除了受距离的影响,还受到交通时耗的影响。小汽车交通时耗取决于交通堵塞的程度及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断面上的车流量。车辆增多超出城市道路空间的承受极限,造成拥堵,碳排放增加。据研究,拥挤状况下的燃油消耗将比正常行驶状况下高出10%左右。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下造成的交通拥堵比多中心组团式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现象要严重的多。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有利于道路通行的通达性,减少小汽车单位里程的排碳量。

 

 

三 城市低碳交通路径选择

 

1、改善城市道路,强化节能技术

传统模式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直接措施通过道路拓宽、提高小汽车节能技术水平,降低单位里程的排碳量;然而由于反弹效应的存在,道路宽度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被小汽车的增量所抵消。传统交通规划理念下增加道路通行宽度的方法无法跟上交通负荷增长的需求,更多的汽车将会驶入道路增加排放。

 

2、增加购置税

当前,政府通过购置税的提高来限制高排量汽车增长,对缓解城市小汽车数量增长起到一定的缓解。然而,小汽车进入家庭属于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丰富的必然选择,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增大的背景下,购置税提高对于追求奢华生活方式的高收入阶层影响不大。

 

3、牌照限制措施

上海近几年实行汽车牌照的拍卖制度,使小汽车年增长率缓慢下降。对私人汽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抑止作用,然而,统计数据并没有包含本地车辆外地牌照在上海的增长,所以数据并没有真实全面的反映私家车的发展速度,牌照限制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此,对于城市发展低碳交通的路径选择,传统上纯粹依靠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单纯的管理措施只能在一定时间内缓和交通碳排放增长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碳交通的发展问题。未来应该利用城市治理及政策方面的全方位措施,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行为层面综合系统方式入手,按步骤,分层次的进行城市低碳交通建设。

 

四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对策

 

1、物质层面

(1)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城市发展紧凑空间的要求及发展阶段,从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及规模方面,加强紧凑化城市设计,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尺度进行规划控制,大规模发展混合功能社区,降低出行依靠小汽车使用的可能性。

城市空间紧凑化按照城市结构尺度及规模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层面上。在都市区域空间层面,通过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安排,减小商品的交通运输成本及运距,引导城市各类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形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城市间横向联系的网状格局,对解决对外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空间层面,积极引导城市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区,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和功能的单一化,在纵向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功能互补、层次等级分明的城镇群,发挥城镇空间层面的聚集作用,不依靠强大的交通支撑,完成生产、服务、生活及休闲等多样功能。

 

在社区空间层面,引导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设施附近。不同的社区组团依靠公共交通、自行车及轨道交通联系。打破传统方式上的功能分区,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引导社区建设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保持高密度紧凑化发展与混合功能的新型社区建设。

 

( 2)城市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模式是造成不同层面城市紧凑化的关键要素。当代城市土地郊区化扩张形成“蛙跳式”扩张需求,相应的土地开发加剧了城市蔓延,为城市留下大量的“灰色”(Greyfield,城市中没有被开发的零星地块) 和“棕色”(Brownfield,城市中已被开发但未被充分使用的废弃地块,或被污染的地块)地块。未来的开发应及时进行城市土地的功能置换,以外延式扩张模式向内涵式填充及再利用模式发展。

 

( 3)城市空间环境

交通方式选择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有关,中国人出行乘用自行车或步行的比例高达65%,选用小汽车出行仅占总出行的19%,远远低于美国及欧洲国家。宜人化城市环境氛围的营造增加慢行交通方式的比重。据统计,上海常住人口各种交通方式出行比例中,步行在30分钟以内的出行率占到总步行出行的86.3%。由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30分钟步行出行空间为界限,形成居住、购物及工作的社区组团。组团内,通过道路铺装、小品塑造及绿化装点改善步行空间,加强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及便民步道的建设,减小机动车及各种道路噪声干扰的强度,增加同时间、同距离下人们出行选择步行的可能性。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理念和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

 

( 4)城市公交系统

公交都市是针对小汽车的高速发展造成的郊区化发展趋势、城市中心交通拥堵、污染及能耗增加等现实问题的回应。理论内涵包括第一:适应性城市;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强调整体性系统化及企业化运作的公交都市。第二:适应性公交系统;改善公共服务,建立适应土地及城市形态的轻轨系统、导轨式公共汽车及多层次的公交系统。第三:混合型交通都市;建立适应性城市及适应性公交系统的整合,并与城市形态发展互相适应。第四:强大的市中心的城市:城市中心区改造,恢复活力,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慢行交通。中国应根据不同城市特点、规模及发展阶段制定符合自身内在要求的城市交通模式。

 

2、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的改善是低碳交通发展的保障,包括交通、土地、财政及管理政策的确定与实施。

 

( 1)交通政策

政府从法律法规或行政指令上强化交通治理。通过政策调整,如停车收费、提高油价及燃油税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加大私人小汽车运行成本,在高密度的住区中布局一定的机动车禁行绿色街道网络,中心区域安装传感器,穿越中心城市自觉缴费,条件成熟时,征收交通堵塞费等,引导交通模式向公共交通转移。

 

( 2)土地政策

完善紧凑型土地利用政策,进一步按照紧凑型城市要求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增或改建的建设用地增加建筑密度,并与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相配套。加强居住区配套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建设,合理确定住区的房型比例,增加小户型在外围区的开发力度,增加低收入阶层、公交阶层入住比例。积极制定政策引导住区土地开发使用混合化,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 3)财政政策

对于不同排量的汽车不仅增加购置税,同时对于低碳动力汽车进行财政补贴,投入资金进行无碳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制与普及。鼓励小汽车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进加强节能措施,增加混合动力、氢动力及太阳能汽车的开发与研制。政府也要对节能型小汽车的推广建立制度保障、财政补贴及税费减免政策。

 

( 4)管理政策

便捷、安全、舒适及企业服务质量的改善将有助于增加人们出行选择公共交通的机率。公交线路结构复杂,线路重叠,会造成道路资源和运能的浪费,引起道路堵塞,延长了乘客的在途时间。通过管理措施,增加人们出行乘坐公共交通的可能性。

 

3、行为层面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奢侈品的使用及拥有得到快速发展。从行为层面上,中国应不断转变思维观念,从传统物质主义的消费方式向功能主义的消费方式进行转变,实现人民福利水平从传统现代化向低碳消费模式进行革新。引导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转变传统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文化,发展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以功能为中心的消费方式,从个人拥有模式及集体拥有的模式向个人租用模式及集体租用模式发展。控制个人对物品的占有,减小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对城市空间资源占有不均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公。上海近几年发展汽车及交通设施等租赁市场,从社会服务层面上保证了不再把获得物质产品作为衡量富裕的手段,而是以持续获得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作为生活的必要标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将成为减少物质消耗的前提下人类追求高福利生活模式的决定力量,奠定向低碳社会转型的行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