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China

节能

| 0 | by urbanchina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活动信息 Event

2011中日美可持续建成环境大会

2011年7月13日-14日,2011中日美可持续建成环境大会在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天地召开。会议聚集了来自日本、美国、中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士,各方共同探讨绿色生态城市发展、节能减排、能源新技术引入和利用等问题。《城市中国》杂志受邀参会并作现场报道。
东京大学EMP企划主任横山祯德、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系主任张永和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所长野城智也分别作主旨演讲。从投资环境、城市政策,到相关体系指标、已有案例,直到设计思想、技术改革、法律保障等等,在4场专题讨论中,各路英雄好汉纷纷上阵,为“可持续”指点一二。
在7月13日的会议中,日本长崎县副知事田中桂之助介绍了长崎新能源主题公园案例,北九州市的荒牧敬次介绍八幡从钢铁城市转型的案例,另外还有横滨市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东京Tokyo-cap-and-trade城市体系,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日本整个社会,上到政府政策,下到民众个人,每个人都重视节能生态意识,让人充分感受到他们的诚意和决心。演讲中呈现的一系列数据、比较分析和具体措施,也让人感受到日本在这方面工作的务实和细致。
7月14日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三国合作、生态绿色地产开发和设计以及相关技术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的学者于立介绍了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其间与诺杉新能源的姚晓潮、Milan Stevanovich以及凯拓国际律师事务所的Kenneth Chang等专业人士进行互动交流,得以在“城市转型”主题上增添了技术引入和法律保护两个切入点。
“可持续”的话题不是一朝讨论便成型。在当今中国“转型”的大潮之中,思考政府政策、城市发展、民众意识的何去何从不可避免。只是希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努力之中,我们能把这一步走得踏实些,走得有效些。而从个人做起的意识,能够不断植入人们心中,生根发展。

 

一个崭新的命题——把完建的新建筑环境变成可持续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吴志强吴志强在论坛上作了名为《大型项目可持续目标推进的合作机制》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他用红色,绿色,黄色三张地图展现中国现有太阳能,潜在的风能,潜在地热的区域。证明实际上中国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城市都是有丰富的能量储藏,通过试验将来一些能源项目能够创造一些下一代的能源。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总设计师,吴志强认为世博会的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发展的机制。在2010年世博会建设期间把世博会的场地建在一个涉及38万平方米的老工业区上。展现了怎么样把老建筑进行保存,进行转变,能够支持新的一些理念。在建成环境中如何变成可持续,提高我们的能效,提高我们的节能,增加我们的绿色,实际上提出一个新建筑绿色化的一个问题,把完建的新建筑环境变成可持续,那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崭新的命题。

浅绿建筑让生活环境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改善
2010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主设计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张永和在论坛上作了《浅绿建筑》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他提到回收CD光盘,回收雨水,转化太阳能改变建筑材料等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回收再生材料,转换材料都可达到节能减排的功效。而通过他的案例让在场的每位都一致认为他的浅绿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生态智能城让土地兼容性和地产价值并重和双赢
陆道·斯道沃国际设计机构合伙人蔡捷在论坛上用大量的案例来证明他们是如何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水源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的,让已有的资源可持续,尽心尽力的利用本地资源,把本地的资源发挥出来,把共同的为低碳社会尽一份力作为使命,其中他的“生态智能城”的理念,规划战略引起了在座专家的共鸣。生态智能城不能把它作为一个产品,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规划的过程。用于监督、管理和确保未来城市的发展,使这种生态智能城的概念贯穿于生活本身。土地使用怎么实现兼容性和地产价值并重和双赢,与共同有效进行土地的分配,通过这样的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分布对含量质量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做法从先进的技术补充,这样极大的减少碳排放量。

建筑师注重的理念除了简约还有诚实
德国FTA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Thomas·Fritzsche也表示在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包括政府的需求、官方的需求,私人的需求的同时,简约,诚实就是他们的理念。作为德国优秀的建筑师,他也针对中国,德国的大环境的不同阐述了中德两方在面对可持续这个问题的关注点的不同,而他们要致力打造的就是优雅,永恒,又简约的优质建筑。

 

精彩语录:

东京大学EMP企划主任,麦肯锡日本前人总经理,三井住友金融集团董事长横山祯德先生
1:我们把一些价值的理念面向终端用户,我们关注的是人而不是行业。
2:我的社会体系的概念是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一个跨行业体系,比如说我们是银行、保险公司等等,在我看来,如果让我定义住房的建筑业行业而不是住房体系,建筑业和建筑体系是不一样的,住房行业和住房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两个是不对等的。
3:新的社会体系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并且对环境友好型的,这样的话就是比如我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这个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还有可持续的就业发展,城市和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这个新的社会体系,而不是新的行业和产业。
4:要让大家真正的享受在舒适环境内居住,实际上物理设计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强制于人身上,我们去邀请人们以某种生活方式来生活。如果我们成功的做到这一点,人们就会非常舒服的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否则我们就失败了。

同济大学管理与工业工程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前院长尤建新
1:从城市的产生,我们讲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可持续的这样一个产品或是这样一个平台,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会来讨论城市的可持续问题呢,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是因为城市的健康出问题了,也就是城市生病了。
2:在这个问题的讨论当中我相信我们讨论问题的主角一直没有出现,实际上是生活在这个城市当中的百姓。怎么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因为在这个城市发展当中,我刚才讲城市的不健康或是生病的问题,主要的受害者是我们的老百姓,所以我想我们还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3:我们为了能够让城市保持它原来刚开始诞生的时候体现出的那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我们要有很多的改变。城市运行方式的改变,我们城市包括我们讲建筑、设计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到我们今天一直要谈的一个词,叫政、产、学、研、用,这些都涉及到我们谈到的可持续问题。

(实习研究员张莹现场报道,建筑中国供图)

| 0 | by urbanchina | in : 课题 Subject

气候事件年表

 

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21期——气候对策

 

1929年美国科学家赫斯博士指出:佝偻病是气候变化引起的一种疾病。

 

1962年 蕾切尔 · 卡逊在美国出版《寂静的春天》。引发关于DDT及其它化学物质污染的大争论。

 

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成立。俱乐部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1970年4月22日,美国出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环保运动。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

 

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

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向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报告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前景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它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地球峰会——“人类环境会议”。 经过 12天的交流、讨论,会议制定纲领性文件《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也叫《斯德哥尔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 113个国家的13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72年10月,27届联大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4年8月世界人口会议召开,通过《世界人口行动计划》

 

1976年联合国人类居住会议(HABITAT)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

 

1979年为减轻酸沉降的危害,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国家联合签定了“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规定了减少硫排放与跨国流动的问题。

 

1981年四川发生特大洪水。导致土地裂陷,山体滑坡,泥石流横冲直撞达4 万余处,遍及80 余县,冲毁房屋38000 余间,被毁农田4 万亩,10 万人无家可归。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过程”。

 

1984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

 

1985年3月 签订“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述了这样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并且以不危害后代人的持续发展为基本标准。

 

1987年9月 签订“蒙特利尔保护臭氧层议定书”。

 

1988年6月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韩森于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提出全球变暧的概念。当时他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温度会上升0.35℃,但是实际却只上升0.11℃。

 

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警惕全球变暖”作为“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1989年在荷兰召开的首届政府间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通过《海牙宣言》要求各国重视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问题,控制二氧化碳等排放量。

 

1990年2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制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和措施。

 

1991年6月中国政府在北京发起并主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有41个国家的部长出席了会议,会议协调了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中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原则立场,通过并发表了中国起草的《北京宣言》全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其观点几乎被后来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全部采纳。

 

1991年国家科委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这个定义强调了建立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提高的基本思想。

 

1992年6月3日联合国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第二次地球峰会——“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人类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力,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力必须实现。”要求发达国家应该采取行动使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通过了五个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分约,即《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森林公约》,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公约上签字。

 

1992年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决定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于1994年3月25日送国务院1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全称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述了这样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并且以不危害后代人的持续发展为基本标准。

19879 签订蒙特利尔保护臭氧层议定书

19886月美国气象学家詹姆士·韩森于在参众两院的听证会上提出全球变暧的概念。当时他预测未来10年内全球温度会上升0.35℃,但是实际却只上升0.11℃。

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警惕全球变暖作为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1989年在荷兰召开的首届政府间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通过《海牙宣言》要求各国重视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问题,控制二氧化碳等排放量。

19902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制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和措施。

19916月中国政府在北京发起并主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有41个国家的部长出席了会议,会议协调了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中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原则立场,通过并发表了中国起草的《北京宣言》全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其观点几乎被后来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全部采纳。

1991年国家科委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99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这个定义强调了建立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提高的基本思想。

199263联合国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第二次地球峰会——“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人类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力,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力必须实现。要求发达国家应该采取行动使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通过了五个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分约,即《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森林公约》,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公约上签字。

1992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决定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于1994325送国务院1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全称

为《中国21世纪议程 –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则成为我国政府为贯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这是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1994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气象局组建国家气候中心,以加强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的能力。

 

1996年3月,全国人大第八届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以最高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国家战略。

 

1997年,正式通过《京都议定书》。

 

1998年中国政府批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98年 中国政府将原先设立在国家气象局的气候变化政策与协调办公室调整到到国家发改委。

 

2000年7月4日在柏林举行的“21世纪城市未来”国际会议发表的《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报告》

 

2001年中国政府批准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置于重要地位,完成了从确立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进程。

 

2002年8月26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第三次地球峰会——“可持续发展峰会”。有100多位政府元首和领导人出席会议,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2003年7月31日,地球观测高峰会议在美举行 计划建立全球观测系统。

 

2005年1月1日,欧洲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The Emissions TradingScheme)”开始生效。该交易计划有助于欧洲达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目标。

 

2007年6月4日,国务院发改委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6月12日,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

Resize your browser. the windows is too li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