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China

海峡经贸三十年

| 0 | by urbanchina | in : 课题 Subject

 

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39期——“两岸”

 

文/梁成锦[香港]

 

1979年1月1日有两个历史镜头:一,中美建交;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两件标志性的大事,也就是当代意义的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开端。迄今所有记录几乎都是从1987年11月写起,笔者认为补上前面八年的那一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央政府对台经贸政策的背景和分量。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蒋介石集团被驱逐,世界上各大国陆续与台湾断交。1979年元旦华盛顿与北京同时宣布两国关系全面正常化。美国明确表示尊重中国主权完整不容侵犯;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华民国断绝外交关系,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除美国驻台湾的军队。其时,中国已经和绝大多数国家缔结邦交,全部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的一个中国。至此,我们已完成了所有国际社会惯常的法理程序,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然而,中国政府非常明白美国与中国修好只不过是冷战思维下的一种手段,属于阶段性的选

择,美国政府从其终极战略目的出发必然会威逼利诱台湾“去中国化”,与大陆渐行渐远,形成“实质独立”的局面。事实上这三十年间从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年代的领导人更换到政策走向,处处透出美国政府的图谋。中央政府必须对政治上风雨飘摇的台湾地区承担起责任,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应该由我们主导,对台湾当局和人民的工作还得我们自己做!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因此,在公布和美国建交的同一天,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沿用新中国成立后行之有效的交往方式,采用贸易先行的步骤。1979年,对外贸易部正式成立对台贸易局。

 

 

对台贸易在非常严格的管理下,由各个部委各个行业配合有条不紊地展开。政策决定了贸易的性质和形态,一切都以台湾人民的福祉为依归,尽最大可能保障台湾工商界的利益。规定所有台湾原产地的商品豁免全部税项,所有交易经由在香港的第三方转口到大陆港口。对台贸易局精心挑选了一批在台湾有经济实力,在不同阶层有影响力而又热心为两岸统一奔走的客户。台湾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建设,化学纤维,造纸,轻工家电产品等行业已积累了一定产能,急需寻找新的市场。来自大陆的巨额采购,及时地扶助了台湾的企业。假如台湾的产品在品种、价格上和传统的进货渠道有冲突,我们肯定本着同等优先的原则向台湾下货单。短短的一年内,全国的纺织厂都不同程度在使用台湾的化纤,台湾产的电风扇、收录机出现在千家万户。海峡两岸的贸易人员也成了民间交往的先行者,分隔了几十年大家都很急切

从对方找出文化传统上的共同语言,工作之余谈得最多的是对回归的憧憬。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主管对台事务的最高负责人杨尚昆经常到台湾客人下榻的旅店亲切交谈。在1987年 7月台湾还没有解除行使了38年 的“戒严令”和同年11月开放大陆探亲前,台湾朋友是冒着很大的风险来的。蒋经国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回应是极其负面的“三不”。一旦发现某人有去大陆的嫌疑,特务就会从台湾一路盯梢。1982年台湾化纤公会的主席鲍先生到香港拜会华润公司,为保密起见从后门搭乘送货电梯,还是让特务给照了相,回到台湾后让情报治安部门纠缠了很长时间。有的朋友因为和大陆接触被列入黑名单投入监狱。对台贸易局长安民(后任商务部副部长)曾很动情地说过:“将来两岸统一了,要给他们立碑!”

 

人心和潮流是挡不住的!对台贸易从第一年的0.77亿美元到1981年增加至3.8亿,至1999年已增至213.2亿,平均年增率为25.1%。1981年开始,台湾开始从大陆进口(当时主要是棉花和煤炭,我们称之为一黑一白),首年0.8亿,到1999年增至45.2亿,增幅同为25.1%。贸易打开了市场,看到了商机带动了投资。在这一时段,已经完成了大陆单向采购——两岸双向进口——台商在大陆设厂——产品返台出口的全部过程。这二十年间投资出现了二次高潮和一次滑坡。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台湾的产品结构就开始变化,原有的出口优势减弱,而大陆的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两岸的互补优势凸显,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来大陆设厂已无法生存,用他们的话来说“来大陆可以马上降低成本百分之三十”,只有“登陆”才能维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既可以保住台湾的工厂(生产较高级的零件销往大陆),又有机会做大做强。出路是有了,可是台商还只能悄悄的、小规模的西进,因为只有到了1987年7月解除外汇管制,台商才可以间接投资大陆,请注意是间接。1988年6月中央政府及时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1989年以王永庆为首的大企业家赴大陆考察大型投资,带起了一大片。当年台商投资项目共540个,协议金额5.5亿美元,相当于数年来的总和,形成了第一次高潮。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随后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1993年海协——海基会在新加坡首次会谈,营造了两岸关系平稳的氛围,台商掀起了第二次投资高潮。1992年至1994年间共投资2.3万个项目,协议金额200多亿美元。

 

从1995年开始,李登辉不断挑衅两岸关系,显然是在配合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动。1996年喊出“戒急用忍”口号,进而制定新的投资规范,严格限制大企业、高科技业进入大陆。1997年亚洲遭遇金融危机。从1995年至1999年,台商投资呈下降趋势。

 

以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出现第三次台商投资高潮,谁也不愿错过这一重大机遇。进入二十一世纪,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逐年增加,同时也不断调整策略。早年的投资集中在纺织、塑胶、制鞋等传统产业,第二波多为小型家电、日用化工、运输工具、水泥建材、食品饮料,第三波则以电脑、电子信息、半导体、精密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行业为主导。除层次提高外领域也不断扩大,如房地产业、商业、金融、保险、证券、风险投资、旅游、医疗、教育、媒体都已全面进入。第一波的投资

每个项目平均不超过百万美元,现在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很寻常,目标瞄准上市公司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区域格局也经历了从南往北,从东向西、从沿海往内地的过程。三十年的耕耘,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早已进入收获期,为数众多的企业在大量的赢利已超过在台湾的母公司,在岛内上市的大陆概念股已然成为台湾股市的柱石。大陆市场给台湾企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思维与时俱进,三十年间上了三个台阶,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具有操作性。通读胡锦涛2005年4月与连战的两次谈话,2007年在“十七大”上的报告和2008年元旦前夕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会上的讲话,理解了胡锦涛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基础,目的和方法: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基础;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根本归属;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有效途径;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必由之路。因此,三十年来从事两岸经贸的所有人,都“共同参与了和平发展过程,也就是和平统一的过程”。

 

下水道王国

| 0 | by 里斯本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观点 View

 

本刊国际版主编、城市规划师苏运升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谈城市下水道问题。

经济观察报 2011年8月6日 文/李黎

 

北京,仲夏。6月底的一场暴雨,让北京所有从写字楼下班回家的人全部变成了“北漂”。人们重拾几年前这个城市也曾因大雨变为“汪洋大海”的记忆。那一天,好几个地铁口水流汹涌壮阔有如瀑布,无数人6点下班后寸步难行,直至深夜才辗转艰难地回到家中。那一天,北京的地铁几乎变成了如下场景:“前方到站:积水潭;再前方到站:‘积水潭’;再再前方到站:依然是‘积水潭’。”

 

有人甚至打趣说,北京但逢大暴雨,便可以看见幻境般的“新燕京七景”:陶然碧波,安华逐浪,白石水帘,莲花洞庭,大望垂钓,二环看海,机场观澜。

 

而在这个城市生活过40多年以上的人们却依然记得,1963年8月,曾有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京城,中心雨量达到24小时420毫米,几乎相当于现在北京一年的降雨量。北京城外一片汪洋,但是,城内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前三门护城河(西便门至东便门)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而后来,前三门护城河因城市建设消失后,城市的水域大大减少。“运河般宽阔的护城河,岸坡下有幼童在芦苇中像青蛙一样玩耍,水面上浮游着群群白鸭,溅着水花……”这是瑞典人奥斯伍尔德的中国游记中描述的前三门护城河旧景。如今,这样的旧景勾起老北京人的怀念不仅仅是因为那一条消失的河流,还有暴雨后不会被雨水淹没的地下铁和低洼地带。

 

雨果在100多年前曾说过:下水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心。巴黎的下水道已经用了一个半世纪,甚至罗马沿用的是2500年前的。为何北京的“良心”总在仲夏的暴雨后,变成一片阴暗的地下水牢,而居住在城市中需要下班回家的人们,在汪洋中无船可渡?

 

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师苏运升说:“问题的症结,并不是我们不学西方国家的下水道建设,而是我们彻底抛开了自家老祖宗的传统一味模仿西方的城市规划却不得要领。打个比方,我们拼命模仿舶来的拳击时屡屡被人打倒,却忘记了自己本身拥有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本领。”

 

苏运升口中理想的城市下水道规划,没有生硬的术语,却只反复强调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他说,无论多么复杂的城市规划,说到底首先一个理念正确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里,一切都力求达到自然和谐的循环。比如挖一条护城河时,挖出来的土便很自然地做了城墙被利用,护城河和自然河道相通在建设初期运送建筑建造的木材,同时又作为泄洪滞洪的河道。那时候中国人想问题的方式讲究循环通达,和真正的自然和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城市化之时,为了发展工业化,河流被填掉,无数的柏油路面被建起……为了在河岸两边建筑,河面无限缩窄,河岸从前可透水的自然土壤变成硬梆梆的水泥。放弃了和谐的结果,就是必然要受到‘人定胜天’思维模式的惩罚。现在城市的绿带远远不够,建筑物都缺乏滞洪能力,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等跟自然缓冲的部分都拿掉了。你发现这个城市没有灰色的过渡空间,而变得非黑即白似的极端。”

 

苏运升说,改变这样的局面,并不需要人们想象中的翻地彻改大工程:“你想,如果每个北京的社区大院里都有小型人工湖或滞洪透水湿地的设计,而不是一味抬高地面基础高度来避洪,城市的内涝就不会产生。每个院子的滞洪时间但凡长一点,外面的街道就不会成为暴雨后的河道。同时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带系统,尽可能采用绿化的明沟排水,将城市的绿网水网连接成网络系统,也是新城建设时必须考虑到的。城市规划的科学和中式的自然和谐,其实是一体的。”

 

不要怪总会有恋旧的人。翻开上世纪鸳鸯蝴蝶派小说,北平城的滂沱大雨转成微雨后,总会有梳妹妹头的女学生打着伞去护城河的桥上看雨。闲庭信步在雨间,并不是如张恨水笔下虚妄的旧时世界。

 

旧北平并不是完美的理想之城,但的确有过清浚疏通的下水道。那时候,这个城中哪一条河流和小巷,都不会因为暴雨而崩溃失控。

ECO Lifestyles 2011

| 0 | by 里斯本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活动信息 Event

 

ECO Lifestyles 2011——中国最大最全面的LOHAS行业展

 

ECO Lifestyles 2011上海国际生态生活方式展,旨在实现“公众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决策,企业优势生态链实现共赢”的展会主旨。展会将会以普及生态低碳理念,彻底改变国人消费习惯,拉动生态行业巨大内需为途径进行绿色平台的建立,聚集品质上乘、客户优质、却产品线单一的绿色企业,通过共建企业优势生态链,共同培育、壮大并共享充满潜力的中国市场。

 

展会时间:2011.9.15-9.17(星期四至星期六)

展会地点:上海世博主题馆(世博馆路111号 世博园B片区)

 

 

展会面积:12000平方米

参展国家:15个

参展商:300家

主办: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浦东分会

承办:上海亦可为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市现代时尚产业促进中心 上海浦东国际展览公司 上海司朗品牌传播有限公司

观众类别:普通观众(LOHAS产业目标消费群体)时尚白领、户外运动爱好者、准妈妈与新妈妈、正计划买房结婚的年轻夫妻、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学生、普通公众等

专业观众:政府部门、直辖市、地区官员;餐饮集团,高级餐厅,酒店(为客户选取天然健康食品);超市和百货商店(采购自然食品/环保产品);医院、医药和保健专家;时装、服装生产商(更多的生态环保的选择方案/材料/设计) ;家具批发商和制造商(采购绿色和环保的设计);绿色投资者和绿色企业家(寻找合作伙伴);制造商,工厂和工厂的工程师(寻找环保产品和工艺);零售商,百货公司,快递和印刷公司(寻找环保包装/材料);企业采购部门/采购经理、专业买家(公共和私营部门);工程师/建筑师和测量师;清洁及物业管理公司;地产建筑商、开发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建筑专业人士和承建商(寻找环保建筑材料和方法);回收及环保专家;能源、公共事业和资源公司;分销商、代理商、批发商;研究机构,大学,咨询公司和公益组织;记者和媒体等

 

展品类别

 

自然健康之家自然健康食品;有机餐厅、有机咖啡厅;婴幼儿产品;儿童及青少年产品;会员制环保俱乐部

环保美化之家绿色地产及生态家居;环保服饰及配件;家装饰品;环保家具;环保袋、环保包装品、环保可再生纸;绿色出行工具

智能安全之家电子产品;家电用品;健康医疗用品;有机认证机构;空气质量检测机构;家用安全用品;再生循环技术;节能科技、太阳能面板;卫生与节能服务

 

为什么举办 ECO Lifestyles 2011

 

1/10中国人投入LOHAS生活,全世界LOHAS消费者将翻一番乐活教育是一切乐活产业的先导。彻底改变国人消费习惯,是拉动行业巨大内需的途径。以生态生活方式引导大众消费决策,以强劲消费需求推动企业发展。
中国最大、最全面的LOHAS行业展欧美LOHAS产品已成中高收入阶层日常消费,而国内产品渗透率、普及率尚不足1%,LOHAS产业发展迟缓。注意低碳环保与民众生活相结合的国内企业更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平台——ECO Lifestyles 2011生态生活方式展,即是根据LOHAS理念打造的绿色营销平台,旨在聚集生态生活产品企业,共同培育、壮大并共享中国市场。
抢占上海市场、就是抢占中国市场的制高点上海是高知、中高收入人群集中地,消费需求着重“更好,更健康”。同时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迫使人们更渴望身心健康。而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盛会,推动“生态之家”的概念普及,同时也催生了人们更强的环保责任感,更易接受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生活方式

 

同期展会:零碳生活设计展

 

零碳生活设计展是一个在中国最具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展。向设计师与企业就致力于环保意识交流提供一了个产品交易平台。零碳生活设计展以室内设计,家具,家居艺术和时尚为重点,将展示一系列创新的生态设计。本活动还将为城市居民了解生态设计,绿色产品,生态的选项和怎样更低碳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个平台。业内专家人士也将举办一系列的互动生态活动和提供现场讲解。首届可持续设计比赛 ——零碳生活设计大赛,即将展开。 创意是一切产业的源头,也是设计的核心价值。2011零碳生活设计大赛以零碳生活创意设计为载体,突出设计的前瞻性、跨界力。贯彻设计的理念即是让生活简单化、情趣化,并最大程度尊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大赛设立国际评审团,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征稿,并在专业学术顾问与业内领军机构的指导下,力图使本大赛兼具专业性、学术性和时尚性,同期公开举办“零碳生活设计展”为参赛者提供国际交流、展示自我、对接设计产业链的有效平台,同时也成为发掘设计创新型人才的专业舞台。 
大赛优秀作品与大师设计同场展示,并于设计师论坛得到国际大师评委团现场专业评鉴。让海外设计师登陆中国市场、国内设计精英扬名业界。同时邀请供应商、知名制造企业代表与设计师交流如何推动创意商品化,为优秀设计提供自由买卖、自由交流的国际共享平台。

 

为什么举办零碳生活设计大赛及作品展

 

- 汇集国内外设计师,著名的设计公司, 制造商,材料供应商,非政府组织,设计学校和其他专业人士形成一个有意义的互 动,以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行业 - 为生态设计创造机会,使他们可以被运用在商业化的市场 - 发现新一代的设计师,鼓励他们倡导更多的环保意识,并促进生态创意产业 - 呼吁公众关注生态设计,鼓励他们在中国采取环保措施及绿色实践。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

 

- 作为来自创意行业的设计师和专业人士,您可以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展示您的创新生态设计。

- 接触消费者,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意见- 与专业人士,设计师,投资者,经销商,绿色商业企业家,制造商和非政府组织对接

- 强大的媒体宣传

- 建立一个中国发展生态创意产业的立足点

 

欢迎访问展会网站

2011上海国际规划与建筑设计展览会

| 0 | by 里斯本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活动信息 Event

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联合主办、上海立傲展览有限公司承办、《城市中国》杂志协办的上海国际规划与建筑设计展览会,将于2011年10月13日至15日于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

 

市场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城镇化进程持续,每年有上千万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和城镇购房居住。目前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城市150个,2030年后超过百万人口城市将达到400个。超过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将达到8个。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城市化进程持续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让中国成为是世界上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全球几乎一半的建筑在中国建设,这个市场规模仍然在持续增长。中国巨大的工程建筑市场为国内外勘察设计、规划与建筑设计企业创造了绝佳的市场契机。

 

关于展会

 

Plan+Design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及美、欧、日、韩等国家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工程设计、商业装饰设计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参展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可以在展会中会见极具潜力的应用客户群与合作伙伴。展览会的举办也将促进中外规划与建筑设计行业间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

Plan+Design将为展商与城市国土规划、地产开发商、城市基础建设、公共建筑建设,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决策者及参与决策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相聚的良机,Plan+Design将努力构建一个全面的供需交流平台。预计展览会将有来自中国、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一流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公司和企业,来自各国的参展商可以在这届展会中面对面会见极具潜力的应用客户群和合作伙伴。参展商将通过Plan+Design展会,进一步掌握中国和亚洲地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动向。Plan+Design展会的举办也将促进中外规划与建筑设计行业间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建筑设计与规划行业的整体发展。

同期举办博览会介绍继上届中国城市土地推介上海博览会于2010年10月10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后,2011年10月13日将在世博中心同期举办“2011第二届中国城市开发运营与地产业博览会(City land)” 博览会将吸引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长沙、苏州、秦皇岛、福州等40多个城市的国土规划、房地产开发商、城市运营管理等机构参展。意在构建城市、地产开发与设计企业的对接,形成城市管理、土地推介、设计展示三者联合的高效展示交流平台。为参展商与城市国土规划、地产开发商、城市基础建设、公共建筑建设、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决策者、参与决策者以及专业人士提供相聚的良机。 现场总计将吸引一千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商入场参观。

 

展会优势

 

专业、国际化的大设计视野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及美、欧、日、韩等国家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工程设计、商业装饰设计等领域的优秀企业参展商,将促进中外规划与建筑设计行业间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精准、高效的交流展示窗口展会参观者中云集了来自国内房地产商、境外地产开发投资商、国内外金融机构、集团跨国公司等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将让您直接对接超过350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300多个城市地方的业务发展机遇,使得本次搭建的城市、土地、设计联合展示平台精准而高效。第一、唯一的联合展示平台本次展会是首创的,也是唯一的,将规划、设计企业与可开发土地(项目)一并进行同期展示,意在构建城市、地产开发与设计企业直接对接,形成城市、房地产开发与规划、建筑设计联合展示的专业化高效展示交流平台。高端、时尚的展览服务场地上海世博中心位于中国馆斜对面,临黄浦江。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后,是上海的最耀眼的展览展示功能地标,是上海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参展内容

 

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区城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工业园/开发区规划、交通规划。

 

建筑设计

 

住宅、公寓、办公、酒店、商业、别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行政、体育、医疗、教育等领域建筑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城市照明灯光设计住宅社区景观设计、建筑关联景观设计、公园、广场等景观设计。

 

重点工程

 

公路、机场、港口、桥梁、电力、市政、水利等重点工程项目设计。

 

建筑装饰设计

 

商用建筑外装饰设计,商业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低碳建筑技术

 

建筑用能、结构、维护领域低碳建筑技术、设备、材料。其他相关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规划、设计软件、模型、图书等。

 

参展形式

 

电视、模型、书籍、设计彩稿平面图、设计推广会、摄影作品、幻灯投影、电脑与多媒体演示、展台特殊搭建以及利用声光电表现技术、著名建筑师与观众见面等。

 

广泛的媒体报道

 

让您的展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来自国内外250家涉及城市开发、房地产、工程、市政、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业媒体、大众媒体,运用网络和杂志、电视、报纸等各种传媒手段对展览会进行全面的报道,为中国城市开发与城市规划、地产业、建筑设计领域提供最新的信息。您的企业将获得展前、展中、展后媒体宣传和信息发布,全方位覆盖全国市场。

 

欢迎访问本次展会官方网站

 

展会地点见地图

第七届中国商业地产博览会

| 0 | by 里斯本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活动信息 Event

 

中国商业地产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是中国境内目前唯一以“城市、地产、商业”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专业博览会。博览会通过展览展示、大会论坛、项目洽谈、招商对象、考察交流和参评颁奖等一系列活动为各地政府及相应机构、商业地产开发商、投资商、运营商、专业服务商和楼宇设备设施供应商及品牌商家搭建一个全景式商业地产产业链展示交易的高端商务平台,连续五年被国家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的会展项目。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机构——国际信息发展网组织联合组委会在博览会及上海世博会上共同举办了“中国商业地产主题日”活动,开辟了中国商业地产走进世博会的先例。博览会已成为中国商业地产领域中规格最高、最具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行业年度盛会,是中国购物中心联席会议的指定展会。

 

展会时间:2011年8月18日-20日

展会地点: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娄山关路88号)

 

 

主办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上海购物中心协会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上海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中国购物中心联席会议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 优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顾问:雅仕铂(亚洲)机构
媒体协办:房地产时报
媒体合作:搜房网 第一财经·第一地产 《城市中国》
承办单位:上海购物中心协会会展部 上海华源商务展览有限公司

 

五大展示板块

 

(一)城市板块
全面立体展示推介,提升城市品牌
呈现城市投资热点,促成专项对接
高端论坛分享理念,开拓发展空间
热点城市的区域投资开发规划及一级土地开发和优质地块供应推介
城市(区、县、镇)发展规划、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城市交通枢纽商业功能区配套规划
新城区开发、旧城区或老建筑改造规划
旅游休闲小镇建设规划
城市优势资源项目及最新地标性项目等

 

(二)商业地产板块
展示品牌形象,树立行业口碑
推介产品项目,发展潜力客户
高端论坛对话,多方观点碰撞
对接投资机构,促进融资合作
从事商业地产开发的品牌企业、区域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
各类最新优质商业地产项目,如商业广场、购物中心、主题商业街、旅游休闲小镇、产权式酒店、商务办公楼、工业研发楼宇、城市综合体和复合型商业物业等。

 

(三)专业服务板块
展示案例成果,扩大品牌效应
对接开发项目,导入专业服务
吸纳绿色低碳,引领行业发展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商业设计等机构
营销代理机构
广告策划机构
金融服务机构
物业管理运营机构
法律、税务咨询及审计机构
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供应商等

 

(四)设备设施板块
目标市场清晰,创造拓展商机
对接开发项目,结盟合作伙伴
参与评选推广,传播企业品牌
装饰硬件:商用电梯、供热采暖设备、通风排风设备、大型中央空调设备、商用旋转门、玻璃幕墙、建筑贴膜、室外休闲设施、园林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照明设备、节能环保技术、通讯网络系统、综合网络布线、管道配套设施及技术等
智能化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防盗安检设施系统、门禁系统、停车设备及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智能收费系统、指示导购系统等
环境清洁配套:卫生洁具、清洁设备及用品、楼宇外部清洁和护养、窗体清洁、排水沟和下水道的清洁保养、石材养护产品设备等
商用物业管理:酒店、公寓、商业设施、公共建设场所等物业项目的管理服务机构等
其他:可再生新能源系统及其应用等

 

(五)品牌店板块

立体推广品牌,扩大企业影响

选择优质物业,实现品牌布局
对接投资人士,促进品牌发展
零售百货、餐饮食品、服装皮具、黄金饰品、休闲娱乐、保健美容、婴童护理、家居生活、教育培训、生活服务等。

 

活动安排

 

(一)展览展示
本届博览会在展览现场将分别设置城市、商业地产企业及其项目、专业服务、楼宇设备设施、品牌商家五个板块,全景式展示商业地产相关产业的产品、项目,提供展览展示、交流交易的高端商务平台。
(二)中国商业地产高峰论坛
紧密结合新一轮城市化进程及转型商业地产开发中的热点问题,邀请国家部委资深专家和企业精英到会就“金融资本与商业地产”、“经济转型与商业模式”、“绿色低碳与创新发展”等话题演讲和互动探讨,共商中国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大计。
(三)中国商业地产招商大会
博览会将和品牌联合委员会及相关国际行业组织,选择数百家品牌商家、投融资机构和商业地产发展商零距离接触,发展潜在客户,建立人脉资源。同时,交流开拓计划和发展需求,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
(四)热点城市(区)招商推介会
组织热点城市土地推介会、商贸服务业及优势资源推介或项目招商发布会等。                        
(五)典型项目考察交流    
参观考察上海及周边地区优秀商业地产项目,进行现场点评、剖析项目的成功之处。
(六)中国商业地产颁奖庆典    
盘点2010-2011年度对中国城市商业发展有卓越贡献的城市、企业和商业地产优秀项目、杰出个人,为行业树立集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于一身的新时代标杆,并在博览会期间给予颁奖授牌。

 

观众对象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机构
房地产开发企业
各大商业银行、信托、拍卖、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投资人士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商业设计机构
建筑工程、装潢装饰企业
商业地产运营机构
咨询顾问、策划广告、代理、物业管理等专业服务机构
商业零售、餐饮服务、各类连锁品牌企业
新闻媒体
其他相关企业

 

欢迎访问本次展会官网

未来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 0 | by 里斯本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活动信息 Event

未来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气候变化下的城市化进程策略:生态城市、低碳城市还是绿色城市?

 

 

日期:2011年8月31日
地点:上海创智天地

 

 

赞助方: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
主办方:德国商会德中生态商务平台(econet china)        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
合作伙伴:上海创智天地

 

活动概要

 

此次会议是由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资助的为期五年的“超大城市(megacities)项目”的闭幕总结大会,该项目由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研究团队完成。
近年来,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愈演愈烈,我们此次会议的目标是邀请各国相关重要研究机构展示和分享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希望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来找到协同合作的机会。
在会议安排上,首先将总结中国目前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概况 – 生态城市、低碳开发区、绿色城市以及其所面对的挑战。本次会议还将通过三组“专家讨论”对以下问题进行着重说明:
- 从理论研究方面讨论工具和方法,包括各种评价的指数和体系;-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讨论从规划设计到最终决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从城市的政府部门和开发商角度讨论如何对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进行资金上的激励以及实际监管。
希望通过此次国际型会议,为各国的各行各业的专家们提供对气候变化下的城市化进程策略交流的平台。
会议将安排中英文的同传翻译。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开发商,市政府机构,科研人员,学生以及所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员都欢迎报名参加。

 

如果您对参加此次会议感兴趣,请与孙小康女士联系,email: sun.xiaokang@econet-china.com, 电话:68758536*1829

 

邀请函与议程安排请点击活动官网

杨偲:如何治理城市内涝?

| 0 | by urbanchina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观点 View

财新网 文/财新记者 张新名 2011年06月24日

据《新京报》报道,6月23日下午,北京遭遇强降雨,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部分环路断路,地铁1号线、13号线、亦庄线等线路部分区段停运。

另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防汛办主任、总工王毅称,北京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是一到三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但是昨天降雨强度达到128毫米,远超设计标准。北京市的排水管网只有天安门等重点地区排水能力较高,其他地区的排水能力较低,近年来已是频繁发生积水。

王毅称,6月22日上午,防汛办即已通知各部门做好准备,“抢险队必须提前上岗,排水抢险,同时启动蓝色暴雨预警”。据介绍,暴雨信号分四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蓝、黄、橙、红。其中,蓝色预警表示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

新京报援引北京市气象局分析称,“此次降雨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出现的典型蒙古东移低涡天气过程,在北压下抵达北京,加之冷空气配合,因此强度较大。不过,出现这种强降雨并非异常,往年均有这样强度的降雨发生。”

近年来,国内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前不久,武汉、杭州、南昌和上海等地都因为暴雨在瞬间变成“水城”,居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应当如何治理这一城市建设中的沉疴痼疾?

城市规划师、《城市中国》杂志总监制杨偲认为,城市内涝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投资管理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加大地下设施的投资,建立多层监管体系。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建设都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设施。然而,地上设施越多,地下设施的建设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财政越紧张,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他建议,有条件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应当尽快加大地下投资。投资到位,设计标准才能相应提高,不会像现在这样往往只是设定在一到三年的标准。

很多城市内涝频发,而官员承诺改善之后并无明显效果。杨偲强调,对此需要建立多层监管体系。一是设计行业需依照规范做事,规范必须严谨且有前瞻性,“有远虑则无近忧”;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既要保障投资走向和可持续性,又要确定保险公司的责任;三是制定配套法律和有约束力的城市规划,落实财政投入,设定建设和改善的时间表,如此可以依法依规划行政问责,取得实效。

2011中日美可持续建成环境大会

| 0 | by urbanchina | in : UC推荐 Highlight, 活动信息 Event

2011年7月13日-14日,2011中日美可持续建成环境大会在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天地召开。会议聚集了来自日本、美国、中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士,各方共同探讨绿色生态城市发展、节能减排、能源新技术引入和利用等问题。《城市中国》杂志受邀参会并作现场报道。
东京大学EMP企划主任横山祯德、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系主任张永和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所长野城智也分别作主旨演讲。从投资环境、城市政策,到相关体系指标、已有案例,直到设计思想、技术改革、法律保障等等,在4场专题讨论中,各路英雄好汉纷纷上阵,为“可持续”指点一二。
在7月13日的会议中,日本长崎县副知事田中桂之助介绍了长崎新能源主题公园案例,北九州市的荒牧敬次介绍八幡从钢铁城市转型的案例,另外还有横滨市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东京Tokyo-cap-and-trade城市体系,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日本整个社会,上到政府政策,下到民众个人,每个人都重视节能生态意识,让人充分感受到他们的诚意和决心。演讲中呈现的一系列数据、比较分析和具体措施,也让人感受到日本在这方面工作的务实和细致。
7月14日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三国合作、生态绿色地产开发和设计以及相关技术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的学者于立介绍了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其间与诺杉新能源的姚晓潮、Milan Stevanovich以及凯拓国际律师事务所的Kenneth Chang等专业人士进行互动交流,得以在“城市转型”主题上增添了技术引入和法律保护两个切入点。
“可持续”的话题不是一朝讨论便成型。在当今中国“转型”的大潮之中,思考政府政策、城市发展、民众意识的何去何从不可避免。只是希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努力之中,我们能把这一步走得踏实些,走得有效些。而从个人做起的意识,能够不断植入人们心中,生根发展。

 

一个崭新的命题——把完建的新建筑环境变成可持续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吴志强吴志强在论坛上作了名为《大型项目可持续目标推进的合作机制》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他用红色,绿色,黄色三张地图展现中国现有太阳能,潜在的风能,潜在地热的区域。证明实际上中国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城市都是有丰富的能量储藏,通过试验将来一些能源项目能够创造一些下一代的能源。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总设计师,吴志强认为世博会的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发展的机制。在2010年世博会建设期间把世博会的场地建在一个涉及38万平方米的老工业区上。展现了怎么样把老建筑进行保存,进行转变,能够支持新的一些理念。在建成环境中如何变成可持续,提高我们的能效,提高我们的节能,增加我们的绿色,实际上提出一个新建筑绿色化的一个问题,把完建的新建筑环境变成可持续,那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崭新的命题。

浅绿建筑让生活环境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改善
2010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主设计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张永和在论坛上作了《浅绿建筑》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他提到回收CD光盘,回收雨水,转化太阳能改变建筑材料等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回收再生材料,转换材料都可达到节能减排的功效。而通过他的案例让在场的每位都一致认为他的浅绿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生态智能城让土地兼容性和地产价值并重和双赢
陆道·斯道沃国际设计机构合伙人蔡捷在论坛上用大量的案例来证明他们是如何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水源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的,让已有的资源可持续,尽心尽力的利用本地资源,把本地的资源发挥出来,把共同的为低碳社会尽一份力作为使命,其中他的“生态智能城”的理念,规划战略引起了在座专家的共鸣。生态智能城不能把它作为一个产品,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规划的过程。用于监督、管理和确保未来城市的发展,使这种生态智能城的概念贯穿于生活本身。土地使用怎么实现兼容性和地产价值并重和双赢,与共同有效进行土地的分配,通过这样的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分布对含量质量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做法从先进的技术补充,这样极大的减少碳排放量。

建筑师注重的理念除了简约还有诚实
德国FTA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Thomas·Fritzsche也表示在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包括政府的需求、官方的需求,私人的需求的同时,简约,诚实就是他们的理念。作为德国优秀的建筑师,他也针对中国,德国的大环境的不同阐述了中德两方在面对可持续这个问题的关注点的不同,而他们要致力打造的就是优雅,永恒,又简约的优质建筑。

 

精彩语录:

东京大学EMP企划主任,麦肯锡日本前人总经理,三井住友金融集团董事长横山祯德先生
1:我们把一些价值的理念面向终端用户,我们关注的是人而不是行业。
2:我的社会体系的概念是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一个跨行业体系,比如说我们是银行、保险公司等等,在我看来,如果让我定义住房的建筑业行业而不是住房体系,建筑业和建筑体系是不一样的,住房行业和住房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两个是不对等的。
3:新的社会体系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并且对环境友好型的,这样的话就是比如我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这个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还有可持续的就业发展,城市和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这个新的社会体系,而不是新的行业和产业。
4:要让大家真正的享受在舒适环境内居住,实际上物理设计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强制于人身上,我们去邀请人们以某种生活方式来生活。如果我们成功的做到这一点,人们就会非常舒服的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否则我们就失败了。

同济大学管理与工业工程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前院长尤建新
1:从城市的产生,我们讲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可持续的这样一个产品或是这样一个平台,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会来讨论城市的可持续问题呢,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是因为城市的健康出问题了,也就是城市生病了。
2:在这个问题的讨论当中我相信我们讨论问题的主角一直没有出现,实际上是生活在这个城市当中的百姓。怎么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因为在这个城市发展当中,我刚才讲城市的不健康或是生病的问题,主要的受害者是我们的老百姓,所以我想我们还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3:我们为了能够让城市保持它原来刚开始诞生的时候体现出的那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我们要有很多的改变。城市运行方式的改变,我们城市包括我们讲建筑、设计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到我们今天一直要谈的一个词,叫政、产、学、研、用,这些都涉及到我们谈到的可持续问题。

(实习研究员张莹现场报道,建筑中国供图)

城市的背面

| 0 | by urbanchina | in : 课题 Subject

 

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38期——“亚文化”

 

图+文/Vincent(诺曼底-丽江)+ 黄志坚(广州-丽江)

 

远离城市的人们,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没有豪华的房屋,他们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依然明朗而愉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不解,也让我们艳羡。来到云南怒江州,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这里生活着十几种少数民族,他们服装各异、话语不同,甚至信仰有别,却依然平和相待,没有纷争。他们似有一个自足的世界,并非我们这些城市过客的匆匆一瞥所能读懂。我们只是观看、记录,深深被打动,然后离开。这样的时刻,我们自惭形愧。我们甚至感到自己像外来入侵者,就如同现代化的利剑一般,强行要去瓦解他们的世界。究竟,当我们亟不可待地向现代化生活迈进的时候,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前现代生活还能带给我们多少启示的光芒?

 

 

【一个小镇的多种信仰】

 

作为怒江州贡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茨开镇,聚居着僳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汉族、普米族、彝族、藏族等民族,而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原始宗教四大宗教不可思议地在此融合。县城依山傍水,一条主公路从小城的中间穿过。天主教耶稣圣心堂位于山脚下怒江水边,而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座落于城镇的后山腰,每天下午6:45,散居在城里各个角落的两教教众们便各自顺着主公路走到分别通向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教堂的两条小路,或上山或下山,去参加每天7:00举行的弥撒。

 

【丙中洛的天主教复活节】

 

2007年4月8日,复活节,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

 

这一天对于安妮(教名,藏名卓玛)一家是重要的一天,因为对于当地的天主教徒来说,复活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而作为藏族人,安妮的家庭是当地的天主教领袖家庭——她的舅舅是天主教的神父,而她爸爸和舅舅都在教会里负责事务管理工作。安妮一家和教众们一起打理由法国传教士任安守(Annet GENESTIER)于1898年创建的重丁教堂。在丙中洛,信奉天主教的人分布于各个民族。复活节当天,他们各自穿戴着自己的民族节日服装集中到教堂,先是一起做弥撒,然后在教堂门前喝酒、吃酥油酒煮的鸡汤,继尔牵手载歌载舞。

 

【信仰不同,仍是一家】

 

阿江家所在的扎那桶村,位于丙中洛东面怒江边上,著名的怒江第一湾旁边。阿江今年18岁,怒族人,他的女朋友阿娜今年16岁,傈傈族人。在没有农活的时候,阿江会编织一些鱼篓,用来放到怒江第一湾水不太急的水域捕鱼。阿江说,他爸爸今天和村子里边的人一起去山上挂经幡,因为爸爸和姑妈信仰藏传佛教,而他和女朋友就信仰天主教。他说,一家人信仰着不同的宗教,但家里人和睦相处,只是在不同的日子或者时间段会各自到自己所信仰的教堂或寺庙里做仪式。

 

在底层发现政治

| 0 | by urbanchina | in : 课题 Subject

 

本文选自《城市中国》第38期——“亚文化中国”

 

文/于建嵘(北京)

 

长期以来,政治被视为精英们的事情,因为它从来都是与权力、统治和管理这些公共领域的上层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底层无政治——这种精英主义政治观一直在影响着人们对当今世界政治领域的分析和判断,也主宰着政治学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视角。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正在向这种主流的“政治观”提出挑战。

 

十多年来,我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底层社会。为此,我写了《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底层政治——对话与演讲》这些著作。我想表达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底层社会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底层社会有自己的政治逻辑,国家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底层社会。

 

长期以来,政治被视为精英们的事情,因为它从来都是与权力、统治和管理这些公共领域的上层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底层无政治——这种精英主义政治观一直在影响着人们对当今世界政治领域的分析和判断,也主宰着政治学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视角。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正在向这种主流的“政治观”提出挑战。这其中印度的庶民学派所提供的研究成果正在颠覆传统政治学的观点。在以帕萨·查特杰为主的印度庶民学派看来,以欧美历史经验为主所延伸出来的国家与公民社会分析框架并不足以描绘与解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真实状况。现代国家在治理的过程中,发展出了针对不同“人口”群的治理机制,这个治理机制提供了弱势人口在实际的社会关系中创造非主流政治的民主空间。这些人口不是国家的也不是公民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存在甚至被认为是非法的,或是要在现代化过程中被清除的,也因此基本上被排除在正轨的政治参与过程之外,最多不过成为社会精英动员的对象,在权力分配完成后,继续被统治。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不断地与国家和公民社会周旋。在这个周旋过程中,他们的目的不在夺取国家机器,也不在于取得公民社会的领导权,因而开启了一个介于两者之间极为不稳定的暂时空间,称为政治社会。这些来自下层人口的抗争其实是后殖民时期主要的政治活动,只是国家精英不以“政治”来对待他们。实际上,底层民众的抗争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程。

 

我对底层政治的关注始于对农民维权抗争的研究。十年前,我在湖南农村调查,了解了许多由“减负代表”或“上访代表”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让我感到十分的惊讶甚至是震憾。因为,它们与主流媒体和学界所宣称的农村形势相差甚远。已有的学术训练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责任促使我开始关注这些事件,并感到下列问题需要回答:这些“减负代表”、“上访代表”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领导农民与基层干部进行抗争?他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又是如何运作的?基层干部为什么要打击迫害他们?村民们为什么宁愿冒着风险不惜采取集体行动冲击会场营救他们?他们被打击后是否还会继续从事减负上访活动?前面这些问题是有关事实方面的。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我想进一步回答的理论问题是,当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农民抗争活动的根源、动态过程和结果是什么?有组织的农民争取权利斗争对农村的治理和政治稳定发生了什么影响?它对于中国的民主转型可能的影响又是什么?为了防止中国农村踏上通向深刻政治危机的道路乃至引发不可控制的动乱必须引进哪些制度变革?于是,我对这些农民维权代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正是这些调查,我提出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依据的是底层社会的政治逻辑,因此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农民。在我看来,底层民众并不是一群愚昧得不能分辨得失的群体,现代社会应该容许有底层政治的存在空间。

 

这之后,我还调查了安源煤矿工人。我的这项工作主要是文献研究和观察性访谈。文献工作主要是收集和分析有关安源工人历史过程和现实状况的文本,此外,为了能够将安源工人这样一个群体置于中国这样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上,我还研究了与主题相关的全国性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文献。观察性访谈实际上是研究者直接记录的口述史。安源工人的坦率和见多识广使这些访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中国普通劳动者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及对未来的希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验证中国民间言论。我的研究发现,由于中国工业化独特的道路,中国产业工人自产生起就因受到帮会组织的控制而欠缺自组织经历和阶级意识认同。因此,当他们成为革命党人反抗旧 体制所依靠和动员的对象后,他们的阶级意识就被赋予了许多超越其阶级本来意义的政治理想,其组织化程度也因受到政治动员的制约成为了高度政治化的革命工具。在革命的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工人阶级又成为了主流政治话语中的“统治阶级”被政权逐渐组织结构化。中国工人阶级正是在被赋予了无比的神圣性的同时,最终成为了一个因革命动员和政治斗争而迷失自我的阶级。

 

我一直认为,对底层社会与政治的研究不仅仅是学理方面的。实际上,底层政治与现实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执政者逐渐认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在我看来,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执政理念,树立全新的底层立场。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则时首先要考虑底层民众的意愿和需要,从底层民众的处境去理解他们的诉求和行为,多关注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对此,我不妨以城管和小商贩的关系为例对底层社会和政治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这几年,城管和小商贩的恶性暴力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前几个月发生在某农业大省的果农手推车被城管暴力踢翻、100斤草莓成果酱的事件;某沿海特区发生的街道综合执法队与街头小贩“同归于尽”式的冲突,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与某些城管的素质低劣有关,但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则时的理念存在一些问题。从制度方面来说,城管队或综合执法队之类的组织,对违反城市容貌、环境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绿化、风景区、市政设施、爱国卫生、犬类管理、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是现代城市管理之需要。这些执法者也不全是恶人,而且在他们看来,其行为不仅有法规依据而且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可从这些小商贩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街头、路面摆摊贩卖,也多为无奈之举。一般来说,假若他们有能力开大超市,也就不会去练地摊;假若能开大饭店,就不会在街头摆小店;假若有能力住宾馆,也就不会呆桥洞了。这些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不是失地失业的农民工,就是城市里下岗失业者,或是临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所做的一切,不是有意与体面人的生活环境过意不去,也不是有意破坏政府制定的各种规则,而仅仅是为了生存。

 

在我看来,城市的环境整洁是需要的,认真执行各种规则也很正当,而让底层民众能活下去则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目前没有为农民工等社会群体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理由为了追求某些人的高尚舒适的生活、某些城市似画的优美风景,而把这些底层民众自助性的非正规就业视为非法,也不能以有碍市容为由把他们赶出城市。目前各地之所以产生了这些问题,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城市主义和精英主义在主导社会秩序和规则肯定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各级政府能否在城市管理、社会公共利益和穷人的基本生存权之间找到基本的平衡点,不仅是一个执政能力问题,更是一个执政理念问题。

 

而这些,正是底层社会的政治逻辑。它表明,政治精英常常视主导国家政治为其政治权力,知识精英则视社会权利为其主要的政治诉求,而社会底层群体最为现实的诉求目标则是具体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决定了底层政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场域,它一方面受国家政治和公民社会政治的掣肘,另一方面它又具备自身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底层政治的直接目标既不是为了夺取统治精英所把持的国家政权,也不是试图主导以知识精英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社会底层群体所进行的政治抗争表现为在国家政权主导下,利用公民社会的力量,试图谋求某些具体的利益。关注真实的民生是底层政治真正的意义。但我并不是说以民生为首意的底层政治不会上升到公民政治,甚或国家政治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是很可能发生的,正如我调查发现的中国农民和工人的抗争那样,当具体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从公民权利甚至政治权利的角度寻找答案。

 

Resize your browser. the windows is too little